1949年5月,关麟征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做好准备,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迁往台湾的工作。他感到措手不及,内心震惊,立即给蒋介石发去电报,列举了几条军校迁移的种种不利原因。老蒋看到电报后没有直接回应,只是表示暂时不予处理,搬迁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关麟征之所以极力反对将军校迁往台湾,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与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的关系极度紧张,二人水火不容,彼此心生敌意。事实上,关麟征在黄埔一期的将领中,一直被视为蒋军的栋梁人物。他继胡宗南之后,成为第二位担任军团长和集团军总司令的人。关麟征不仅能力突出,而且擅长军事,很多人认为他有潜力取代胡宗南,成为蒋军的“黄埔第一人”。
关麟征与国民党元老何应钦的关系也较为密切,这使得蒋介石对他产生了某种猜疑。1943年,54军军长黄维因军粮问题与何应钦发生冲突。黄维愤怒之下,直接寄送了一袋发霉的军粮到何应钦的办公室。何应钦勃然大怒,立即展开调查。虽然54军隶属于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但关麟征对这场调查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没有为黄维辩护。实际上,54军在陈诚的“土木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关麟征与陈诚的矛盾深厚,他希望通过这次事件将黄维从“土木系”中挤走,从而将54军收入自己的麾下。
黄维直率的个性导致他在调查中并未讨好调查人员,结果可想而知。陈诚得知此事后立即去找蒋介石求情,而蒋介石最终碍于何应钦的面子,采取了“和稀泥”的手段,将黄维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为了安抚陈诚,蒋介石还调整了54军的领导,并将军长职务交给了方天,而方天随后又被任命为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
这场风波使得关麟征的心愿破灭,同时也使他与陈诚的关系彻底决裂。与此同时,由于何应钦的参与,蒋介石对关麟征产生了深刻的戒心,令关麟征在党内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1944年末,何应钦失去了军政部长职务,由陈诚接任,关麟征的处境愈发艰难。此后,蒋介石在昆明组建了新的陆军总司令部,并调整了军事领导架构,但关麟征仅被任命为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相较于王耀武和杜聿明等人,他的地位显得越来越边缘化。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度计划让关麟征去东北担任保安司令,但最终这个职务却被杜聿明获得,令关麟征十分愤怒。1946年,关麟征被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长,第二年,蒋介石不再兼任校长,关麟征继任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然而,国民党军事体系的改革让陈诚成为了参谋总长,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关麟征的指挥权逐渐被削弱。
1948年,屡战屡败的陈诚被迫辞去参谋总长和海军总司令职务,暂时躲避风头。顾祝同接任参谋总长后,关麟征因与顾祝同关系较好,得以获得陆军副总司令的头衔,但并未实际掌管任何重要事务,仍然只是军校的领导。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为总统时曾考虑让关麟征接任参谋总长,但蒋介石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即将关麟征召回溪口训斥,最后以安抚的口吻承诺任命关麟征为陆军总司令。
然而,关麟征回到成都后,蒋介石却任命了粤军元老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关麟征感到自己被彻底忽视,内心极为愤怒。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彻底失败,陈诚再次提出将黄埔军校迁往台湾。蒋介石同意了这个提议,然而关麟征依然坚决反对。此时,老蒋因战事繁忙,未能进一步干涉这项决策,黄埔军校迁移的计划逐渐搁置。
然而,到了8月,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推进大西南,蒋介石再度指示关麟征将军校迁往云南大理和姚安等地,并要求军校组织成立6个教导团以补充兵员。关麟征早在1947年就曾向蒋介石提出设立教导团的建议,却被蒋介石否决。如今,蒋介石因兵员紧缺,才再次想起这个提案,关麟征对此深感愤怒,直言:“老头子生怕我扩充实力,现在才想起来,已经太晚了。”
关麟征依然不愿将军校迁到云南,因此采取了拖延策略。蒋介石在多次飞往广州、成都和台湾之间时,陈诚又提出迁校的事宜。蒋介石最终决定亲自去台湾见关麟征,告诉他军校迁移的决策已定。关麟征对与陈诚共事心存抗拒,坚决表示不愿意前往台北。蒋介石理解关麟征的心情,在高雄亲自见了他,并宽慰他说,迁校的计划不可更改,但会为他安排一个职务。
这次会面让关麟征感到极度失望,他彻底对蒋介石心生寒意,不再有去台湾的意愿。回到成都不久,关麟征终于得知自己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他对此完全没有喜悦,因为他深知,在这种局面下,这个职位已失去了任何实质意义。关麟征不愿继续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便推荐张耀明接替自己。9月初,张耀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与张耀明交接后,关麟征也没有前往陆军总司令部履职,而是主动提出辞职。在成都解放前夕,关麟征带着家人飞往香港。原本,飞机是从香港转机前往台湾的,但关麟征和家人在香港悄然离开,结束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