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是一位儒雅而有威望的将领。每当他踏足广州,总会特意去见一个人——那便是曾生少将。
曾生少将,曾是东江纵队的司令员,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曾生出身广东宝安一个华侨家庭,童年时期被家人送往香港读小学,完成小学学业后,又赴澳大利亚深造。与他共事过的陶汉章少将曾说过:
“在香港和澳洲求学期间,他经常遭受白人孩子的欺凌,这让他从小便萌生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
不过,曾生投身革命的时间比许多人都要晚。他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他还在中山大学求学时光荣入党。次年一毕业,便投身组建抗日队伍。
但起初他一无所有,既缺乏武器,也缺少资金支持。于是,他毅然将家中赖以生存的祖传十几亩良田先后出售。他的母亲忧心忡忡地问道:“土地卖了,我们怎么生活?”
曾生坚定地回答:“没有国家哪有家,没有党哪有我,我一心一意跟党走,你也要跟党走。”
母亲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便支持他说:“我也跟党走,你卖吧!”
于是,曾生与林平、王作尧等同志一起,创立了东江抗日武装。经过艰苦卓绝的反复斗争,他们最初仅有几支枪械,逐渐发展到几十支、上百支枪械,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最终组建成为东江纵队。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这支部队已经具备了军队的编制和规模。
陶汉章少将回忆道:
“1965年我赴广东兴宁考察地形,途经博罗时参观了罗浮山的冲虚观。这座道观保存完好,里面的道士们都熟知曾生和他的夫人阮群英。”
这并非偶然,抗战时期,曾生多次在此避难。
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东江纵队司令部就设在冲虚观。此时,国民党广东当局派遣骆凤翔(原国民党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前来与曾生会面,希望他带领东江纵队进入广州,接受国民党的改编,同时承诺给予高官厚禄。曾生坚决拒绝:“我是共产党员,跟党领导抗日打了八年日本鬼子,胜利了我怎么会接受你们的改编?简直是摘桃子摘到我头上去了!滚开吧!”
当时东江纵队不少同志怒不可遏,建议将骆凤翔扣押。曾生却挥手制止:“算了,放他走吧。”
日本投降后,朱总司令命令华南日军向曾生将军投降。
1946年夏,曾生等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集中进攻,国民党被迫承认了东江纵队的存在。随后,遵照党中央指示,曾生率主力北撤山东,成为陈毅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曾生转入海军服役,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几年后,他从海军调任广州市市长。
叶剑英元帅常常到广州视察和休养,每次来访,他都会亲切地说:“叫我们的市长来!”
叶帅对曾生尤为器重,还曾说:“我们是深知。”
一次,叶帅给军区参谋长陶汉章打电话:“你有时间吗?”
陶汉章答道:“你到了广州,我哪儿没时间?”
他挂电话后便前往叶帅在南榴园的住处。到达时,发现那里只有曾生和孙乐宜(原广州市副市长)陪着叶帅,叶帅正拉着胡琴,孙乐宜唱着昆曲。
叶帅见到陶汉章笑问:“听说你讲故事有人做笔记?是真的吗?”
陶汉章回答:“确有其事,讲的是三国故事。将领多,需要一个系统的整理表。”
叶帅笑着说:“那今天我们四人轮流讲故事,但书上的不算,必须是亲身经历的!”
于是,曾生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他抗战打鬼子的亲身经历,令众人听得津津有味,纷纷称奇。大家这才真正了解了曾生那传奇般的一生。
这段故事被陈冠任著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载。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书,甚至一度登上中国军事畅销榜榜首(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