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重庆军委会作出决定,将新编十一军的番号更改为第五军,这支部队是当时国民党军中唯一一支完全机械化的军队,因此备受关注和重视。改番后的第五军,依旧由徐庭瑶担任军委会军训部的“装甲总监”,同时也兼任军长一职。虽然徐庭瑶依旧是军长,但在实际操作中,日常事务早已交由副军长杜聿明处理。徐庭瑶深知自己年事渐高,力推杜聿明接任第五军军长,做好了将军职交给杜聿明的准备。
然而,徐庭瑶的这一心愿并未轻易实现。杜聿明虽然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但升职速度一直较慢,且在军中的起步也并不算特别突出。直到半年前,他才由二百师师长升任副军长,若要他一跃成为主力军的军长,在国民党军讲究“资历和排辈”的氛围下,若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当时,杜聿明的影响力尚未显现,蒋介石对他也没有过深的印象。徐庭瑶的推荐虽然得到了重视,但蒋介石对他并不完全信任。第五军军长职位一空后,立刻引来了许多人觊觎。毕竟,这支部队自德械师几乎全军覆没后,装备始终是国民党军最先进的,成为这支部队的军长,能够引起蒋介石的关注,地位也自然得到显著提升。
不久后,军委会传来了拟派关麟征兼任第五军军长的消息。听到这一消息后,杜聿明心中一片焦虑,急忙找到徐庭瑶商讨对策,并表露出如果关麟征真的接任,他将不得不离开第五军。为什么杜聿明如此紧张呢?这与他与关麟征之间的过往有着密切关系。
关麟征和杜聿明同为陕西人,关麟征来自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杜聿明则是陕西米脂人。两人早年曾在徐庭瑶的17军任职,关麟征当时担任25师师长,而杜聿明和张耀明则分别担任该师的两个旅长。张耀明同样是黄埔一期生,三人既是同乡,又是同班同学,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亲近。然而,表面上看似三重纽带的关系,实则弥漫着微妙的竞争与矛盾。
张耀明一直以关麟征的“随从”角色存在,两人的关系较为亲密。张耀明后来多次接替关麟征的职位,担任了25师师长、52军军长、甚至黄埔军校校长等职务。因此,关麟征的“私下团体”中,张耀明无疑是关键人物。而杜聿明则与关麟征不合,与张耀明的关系也较为普通,这使得他在25师的日子过得格外尴尬。
在25师副师长空缺后,关麟征推荐张耀明担任,但徐庭瑶却将该职务交给了杜聿明,这让关麟征极为不满。杜聿明热衷于军训,且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他在副师长职位上积极推行改革,抓紧训练,结果引发了关麟征的不满,后者屡屡干涉杜聿明的工作。例如,杜聿明命令士兵进行20公里的越野训练,关麟征则指示将训练距离缩短为10公里。类似的训练管理干预,使得杜聿明在部队内部失去威信,尤其是在旅长和团长之间,他们逐渐不再听从杜聿明的指令。
这段往事杜聿明始终耿耿于怀,尽管一些人指责关麟征不重视训练,但实际上关麟征对部队管理非常严格,要求每个士兵都必须参加全面的军事训练,包括枪刺、格斗、射击、投弹和长跑等内容。他对于杜聿明的训练方式的不满,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杜聿明个人的。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徐庭瑶的17军迅速前往前线,25师是行动最为迅速的部队之一,并于3月8日集结在密云。关麟征接到急电后,立即带领部队赶往古北口支援东北军。那里的原东北军112师在激战中溃败,25师作为后备部队进入战斗。关麟征亲自带领一个团从右翼进攻,但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受伤严重,身旁的卫兵全部阵亡。
由于伤势过重,关麟征无法继续指挥,杜聿明代为指挥,带领25师与日军激战直到12日。此次战斗历时三天,伤亡惨重,最后由第2师接手阵地。尽管杜聿明实际上指挥了其中的两天,但他并未获得应有的荣誉。当时的南京政府共授予48人“青天白日勋章”,关麟征和张耀明也都在其中,而杜聿明则因无名无利,心中十分不满。
杜聿明在这段往事中无所作为,最终选择前往南京军校高等教育班进修,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两种说法流传,一种是他借助徐庭瑶的关系去躲开关麟征,另一种是关麟征自己推荐他前往。无论如何,杜聿明的军事生涯逐步得到转折,尤其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了军委会直属的“装甲兵团”少将团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机械化师——二百师。
1939年,二百师扩编为新编十一军,杜聿明终于在徐庭瑶的支持下,成为了新一任军长。徐庭瑶为此积极奔走,并向何应钦、白崇禧等大员推荐杜聿明。然而,关麟征的出现再次成为一个障碍,但最终由于蒋介石的考虑,关麟征未能接任,杜聿明顺利接掌第五军军长一职。可以说,杜聿明的升迁,离不开徐庭瑶的全力支持和不断的努力。
杜聿明的这一段风波,最终为王耀武提供了机会——他在俞济时被调离后接替了第五军军长的职位。杜聿明的升迁并非一蹴而就,若没有徐庭瑶和白崇禧的努力,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徐庭瑶在杜聿明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