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巧妙地窃取了大清帝国的实权,但她很快意识到,眼前的局势并不如她所愿。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频繁挑起事端,而国内又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这些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最为震撼和广泛的便是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庞大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南方十余个省份,甚至建立了与清朝相抗衡的政权。同时,北方的捻军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南北呼应,局势愈发复杂。
而清朝最为倚重的八旗兵在百年安逸的生活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应对眼下日益复杂的局面。若清朝仍希望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苟延残喘,便必须作出改变。这一改变,便是大胆启用汉人。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了满清贵族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来说,这样的决策无疑触及了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防线。
▲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太后在面对如此局势时,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启用汉人。毕竟,她明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选择生存远比面子更为重要。然而,尽管慈禧太后做出了这一决定,并不代表所有满清贵族都会理解并支持她。当许多贵族得知此事时,纷纷感到这是对祖制的背叛,强烈表示反对。
面对这些激烈反应的贵族,慈禧太后并未多加辩解,而是冷冷地回应道:“不想用汉人可以,但你们若不想用,那就请你们上前线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慈禧太后剧照
这些平日里口气凌厉的贵族们,面对如此直白的挑战,不敢再发出任何不满。毕竟,谁都清楚慈禧太后的手段狠辣,若真让她动怒,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贵族们纷纷闭嘴,恍若无事,生怕惹上麻烦。
解决了内部的纷争,慈禧太后开始着手物色合适的人选,经过多次筛选,她最终选中了两位汉人,一位是曾国藩,另一位则是袁甲三。前者主要负责对抗太平天国,后者则用来对付捻军。
▲慈禧太后剧照
首先谈到曾国藩,这位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为“完人”的历史人物,尽管在科举的道路上曾多次受挫,但他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更加坚定,最终在28岁时考中进士,40岁时已任吏部侍郎。慈禧掌权时,他已经升任两江总督。
按理说,按照清朝重满抑汉的传统,曾国藩的职务应该是到头了。但慈禧太后的一道圣旨却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由于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在对抗太平天国时表现出色,尽管湘军并非百战百胜,但其作战成果远超其他地方的团练。于是,慈禧决定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掌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军政事务,这相当于赋予了他管理四省的至高权力,所有这些地区的官员无论级别高低,都需服从曾国藩的指挥。
▲曾国藩照片
这个权力听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特别之处,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是前所未有的。四个省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一个汉人手中,创下了清朝开国以来的先例。当然,曾国藩并没有辜负这个重任,他凭借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渐积累优势,加上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导致其管理层严重损伤,最终曾国藩于1864年8月成功攻占天京。
▲曾国藩照片
再谈袁甲三,他是曾国藩的同门师兄,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家中父子皆为进士,弟兄也都为举人,堪称士族中显赫的一员。袁甲三也被慈禧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统领围剿捻军的各项军事事务。然而,命运多舛,袁甲三在前线作战时不幸病逝。此时,曾国藩正好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腾出手,接过了袁甲三的指挥大旗,并圆满完成了剿捻任务。
▲袁甲三画像
就这样,曾国藩与袁甲三这两位汉人,成功解决了国内最为严重的两场农民起义。尽管他们在平定起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他们依然无法与之抗衡。慈禧太后能够依靠他们平定国内的骚乱,却无法指望他们对付列强。
总体来说,慈禧太后大胆启用曾国藩和袁甲三,的确收获了显著的回报。如果这个决定发生在百年前,西方列强尚未崛起,说不定清朝还能够因而复兴一段时间。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与其他满清贵族之间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在重用曾国藩的问题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的部下左宗棠、弟子李鸿章,后来都成为了清朝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的这一点小小改革显得微不足道。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仅凭她的这一举措,是无法真正改变清朝的命运的。
资料来源:《历史深处的民国》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