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显然是受到了当时仍为皇太子的唐肃宗李亨的指使。甚至连二十一位吐蕃使者也参与其中,足以看出唐肃宗李亨策划这一事件的深远意图。因此,陈玄礼在这件事中充当的角色,实际上就是充当了唐肃宗李亨的“替罪羊”。
首先,唐肃宗李亨早在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就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李隆基,即唐玄宗,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似乎并没有即将去世的迹象。到了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李亨的哥哥李琮去世,而李琮与李亨仅相差一岁。此时,唐肃宗李亨已经四十岁,然而,朝廷中的权臣杨国忠仍然对他构成了威胁。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唐肃宗李亨将杨国忠视为最大的敌人,这也让他对自己能否顺利继位充满了疑虑。更何况,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历经多次挫折,但仍然活了六年,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或许就会死在父亲李隆基之前。
接着来看,尽管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在灵宝西源被燕国将军崔乾佑打败后,原本计划将皇位传给李亨,但由于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劝说,唐玄宗改变了主意,决定逃离京城。而这也进一步激化了李亨与杨家之间的矛盾。唐玄宗放弃京城、打算御驾亲征,却在半夜偷偷逃跑,导致了他失去了民心。因此,这一局势也为唐肃宗李亨争取了翻盘的机会。
最后,当大军行至马嵬坡时,禁军由于不满杨国忠,已然将他视为眼中钉,而陈玄礼的部下也变得不受管束,最终,陈玄礼将这一情况秘密汇报给了李亨。可以说,这场事件极有可能是唐肃宗李亨在幕后策划的。尽管陈玄礼本打算杀杨国忠,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罪名,士兵们并不敢贸然行动。然而,就在此时,二十一位吐蕃使者到达马嵬坡,并与杨国忠在驿站门前谈判,故意让军民看到杨国忠与吐蕃使者密谋的场面。这一行为为陈玄礼提供了杀杨国忠的“借口”,他立即以“勾结吐蕃企图谋反”的罪名处决了杨国忠。而政变成功后,唐肃宗李亨便被众军民拥立为帝,而吐蕃使者也第一时间向大唐请求和亲。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并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忠执政期间,也曾以“勾结胡人”的罪名清除李林甫的余党,而唐肃宗李亨与陈玄礼无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久之后,陈玄礼和唐玄宗李隆基回到长安,唐肃宗李亨却将陈玄礼流放。可以说,陈玄礼不过是唐肃宗李亨手中的一颗棋子,在这场政变中,他充当了替罪羊,替李亨做了所有脏事,却最终未能有好的结局。
从事后来看,尽管陈玄礼在没有直接动手对付唐玄宗的情况下杀了杨国忠,但始终没有对唐玄宗动手。当唐玄宗知晓事情真相时,局面已经失控,杨家势力几乎被一网打尽,而最受宠的杨贵妃也未能幸免。士兵们包围了唐玄宗的住所,唐玄宗无计可施,只能自行处理,最后吊死了杨贵妃。可见,从始至终,官兵和太子等人的行为并非反叛唐玄宗,而是对他后期所做所为的不满发泄。虽然失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但最终大唐局势得以稳定,唐玄宗一行得以顺利前往蜀地。如果唐玄宗坚决保护杨国忠和杨贵妃,那么是否能够成功抵达蜀地都很难说,更何况杨家一旦不死,局面恐怕更加复杂。
在马嵬坡兵变发生后,唐玄宗已意识到此次政变的幕后主谋并非陈玄礼。然而,鉴于当时的局势,他只能赐死杨贵妃。此后,唐玄宗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陈玄礼和高力士,而因为掌握兵权,陈玄礼也因此受到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