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掌控朝政多年的吕后去世,紧接着爆发了诸吕之乱。刘汉宗室和其支持者借着吕氏家族的作乱,发动了一场讨伐行动。最终,吕氏家族被彻底铲除,远在代国的刘恒被迎立为新的大汉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可以说,刘恒是西汉历史上最为幸运的皇帝之一。原本皇位与他毫无关系,而且他也没有参与过诛杀吕氏的计划,但最终却意外地成为了帝位继承人,这种幸运简直不可思议!与他的幸运相比,刘襄的命运就显得格外悲惨。可以说,刘襄几乎是为他的叔叔刘恒“做了嫁衣”。事实上,最早挺身而出保护刘氏江山的正是刘襄。
刘襄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嫡长子。虽然刘肥作为庶长子注定无法继承皇位,但他的封地却是汉朝所有诸侯王中最广阔的。刘肥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嫡长子刘襄继承了齐国王位。刘襄的弟弟刘章则为朱虚侯,他娶了吕禄的女儿,而三子刘兴居则成为了东牟侯。由于刘章和刘兴居都居住在长安,刘襄因此能够提前获悉长安的动向。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重病在床,她将自己对局势的担忧告知吕禄与吕产:“吕氏之王,大臣不容我平。我即崩,帝年幼,大臣恐会发生变故。必须提前把兵权握在手中,避免发生不测!”吕后深知,尽管吕家人已在朝中封王封侯,但他们始终是外姓人,且吕后也未完全实现她的政治目标。因此,一旦她去世,吕氏家族的地位恐怕会岌岌可危,甚至可能被刘汉宗室铲除。为了保住吕氏的势力,她将吕禄任命为上将军,负责掌控北军,而吕产则被赋予了南军的指挥权,确保吕氏家族能在她去世后维持权力。
然而,吕后的病重为刘汉宗室带来了机会。吕氏家族的残酷统治让刘汉宗室已然心生不满。刘章因为与吕氏有婚姻联系,提前得知了吕氏家族的动向,于是他秘密将消息传给了远在齐国的兄长刘襄。刘章希望刘襄能起兵西进,兄弟三人联手铲除吕氏家族,最后由刘襄继承皇位,成为新的大汉帝王。
刘襄得到消息后非常支持这个计划,但考虑到要成功诛除吕氏,必须保证充足的兵力。齐国的地盘尽管广大,但仅凭齐国的力量还不足以确保计划的成功。于是,刘襄与团队商量后,决定派内史祝午前往琅琊国寻求琅琊王刘泽的帮助。然而,刘襄深知刘泽年龄最大,未来可能在刘襄之上,因此他决定将刘泽软禁在齐国,避免他在未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在刘襄和祝午的安排下,琅琊国的兵力与刘襄汇合,他们的目标是长安。为此,刘襄向各个诸侯王发送了书信,告知他们起兵的目的在于铲除“那些不该为王的”。尽管刘襄的号召没有引起广泛的响应,但大多数诸侯王还是表示支持。
与此同时,刘章、刘兴居以及周勃、陈平等人在长安策划了稳定局势的行动。吕氏家族在吕后去世后已经失去了民心,而吕产曾派遣灌婴出兵迎战刘襄。结果,灌婴在出兵后却选择屯兵于荥阳,与刘襄等人联手,决定在适当时机彻底铲除吕氏家族。
经过一系列的合作,吕氏家族的两大支柱——吕产和吕禄先后被杀,吕氏家族的人终于在各方联手下被彻底消灭。接下来,便是选立新皇帝的问题。当时,新帝人选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二是刘邦的庶子。周勃和陈平等人首先排除了汉惠帝的儿子们,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孩子并非刘惠帝的亲生,而是吕后将吕家孩子收养在刘惠帝名下的。于是,汉惠帝的儿子们都被杀死,新帝的选择范围缩小到了刘邦的庶子。
最终,刘襄、刘恒、刘长等人都成为了候选人。尽管刘襄是最早站出来起兵的英雄,而且是刘邦的长孙,按理说,他应当是最合适的继任者。但最终当上皇帝的却是代王刘恒。那么,为什么周勃、陈平等人放弃了刘襄,而选择了刘恒呢?
首先,琅琊王刘泽的干预起了关键作用。刘泽认为,虽然刘襄看起来很合适,但他身边有一个强硬的舅舅——驷钧,这让他对刘襄的统治感到担忧。驷钧为人狠辣,容易引发朝中的反感,因此刘泽坚决反对刘襄登基。此外,刘襄的强势个性也让周勃、陈平等权臣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更倾向于选一个相对容易控制的皇帝。
最终,周勃、陈平等人认为刘恒更符合他们的心意。刘恒没有显赫的背景,母亲薄姬家族低调,而他本人也没有什么强大的支持力量。对于权臣来说,一个平庸的皇帝更容易掌控。所以,尽管刘襄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和雄心,周勃、陈平还是选择了刘恒。
最终,汉文帝刘恒即位,虽然起初并不被看好,但他后来证明自己并非容易被控制的傀儡。而刘襄则最终为叔叔刘恒的登基做了嫁衣,回到齐国后郁郁寡欢,并在第二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