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战斗之前的准备工作尤为关键,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能确保战士们兵强马壮、战无不胜。然而,古代有一位将领,在临战前却作出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决定,他下令士兵们不许食用羊肉,结果竟因此赢得了一场重大战役,并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那么,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位将领便是战国时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国白起,排在四人之首。白起,秦国郿县人,曾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带领秦军征战六国,参与了超过七十场的战争,创造了不败的战绩。他的杀戮经验如此之丰富,以至于后人称他为“杀神”。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亲自指挥,成功消灭了赵国四十万大军,震惊了整个天下。
除了令人胆寒的战果外,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指挥艺术更是堪称一绝。他巧妙地利用诈败诱敌、包抄分割等战术,最终全歼赵军,将这场持续三年多的“持久战”彻底解决,直接导致赵国的国力衰退,无法再恢复元气。
一、白起的战略:主动出击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指挥作战的并非白起,而是秦国的另一位将军王龁。王龁虽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在战斗的初期,虽然接连获得胜利,形势依然没有完全明朗。而赵国方面的主帅,则是被誉为名将的廉颇。廉颇深知秦军强大,在防守上采取了壁垒策略,稳扎稳打,避免了正面冲突,双方形成了对峙之势。
时间一天天过去,战争转为消耗战。三年间,秦军付出了不少代价,而赵国因国力薄弱,大量的粮草和军备也渐渐支撑不住了。此时,秦国采取了反间计,散布谣言称秦军最害怕赵括,而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也就是历史上以“纸上谈兵”而臭名昭著的人物。赵国的王室对廉颇感到不满,认为他消极抵抗,于是便换上了赵括,意图用进攻的方式扭转局面。
然而,赵王的决定竟然中了秦国的圈套。秦国派出了久经沙场的白起,代替王龁继续指挥作战。白起迅速调整战略,决心一举决定长平之战的胜负。
二、白起的战术:诱敌深入
赵括虽然年轻气盛,战术自信,但面对白起这样的老谋深算,他并没有选择与赵军正面硬碰硬。白起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低调,避免让赵军得知自己亲自出马指挥,因此他下令全军不得透露自己的身份。接着,白起策划了诱敌深入的计划。当赵括带领军队进攻时,白起派出部分部队假装败退,诱使赵军追击。赵军如同中了陷阱,毫无警觉地追了过去。
追兵深入后,白起的伏兵突然从两侧和后方同时发动攻击,将赵军分割包围。此时,赵军与外界的联系已被彻底切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接下来,白起还切断了赵军的粮草补给,围困赵军四十多天。赵军士气低落,甚至发生了兵员之间的残杀现象。赵括迫于困境,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反扑,但终究还是无法突破包围圈,最后死于乱箭之下,长平之战以赵军的彻底溃败而告终。
白起的这场战争,不仅依赖于精妙的战略部署,还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艺术和出色的心理战术。长平之战的胜利,令后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围歼战”。
三、白起的细节:小事成大胜
长平之战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大规模的战略和战术,更因为白起对于战场细节的严格把控。在战争即将爆发之际,白起巡视军营时,看到将士们围坐在一起吃羊肉、喝羊汤的场景。羊肉作为秦军的传统食物,能帮助士兵们增强体力,增加战斗力。可白起却在看到这一幕后,没有立刻作声,而是回到大帐下达了一道命令:全军禁止食用羊肉。
这一命令令全军上下感到震惊,毕竟羊肉有助于补充体力,眼看即将打响大战,为何此时却禁止食用呢?虽然许多士兵心存不满,但却不敢违抗命令。也有一些士兵私下里偷偷吃羊肉,认为白起只是发发脾气。然而,白起并非言辞过激,他不止发布了禁令,还亲自检查军中纪律,若有人违反,将公开处罚。
在一次罚例中,有一名士兵大胆提问:“为什么不许吃羊肉?”白起严肃地反问道:“你吃了羊肉,现在走五十步试试?”士兵不解,但依然按照命令走了五十步。白起随即问道:“你走过的这些地方,闻到了什么味道?”士兵回答:“膻味!”这时,他才有所领悟。
白起的目的很简单,羊肉的膻味很容易被敌人嗅到,若全军都吃羊肉,赵军凭借嗅觉便能迅速发现秦军的行踪,进而改变战局。就因为这样一个细节,赵军可能就会因警觉而打乱白起的战术部署。而正是这种对于细节的极致把控,成就了白起的军事才能,也让士兵们对他更加敬重。
在白起的指挥下,胜败往往在细节之间,正如他所展现的那样: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有远见和计谋,还需要精心呵护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