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起兵反抗董卓的那个时期,他的叔父袁隗仍然留在朝廷中。当董卓察觉到袁绍的举动时,便对袁隗全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袁绍的堂兄袁基及其家人也未能幸免。官场中的这一悲剧孕育于袁绍的反抗所引发的权力角逐中,显示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惨烈。
到了公元191年,公孙瓒在冀州发布了针对袁绍的讨伐檄文,其中明确列出了袁绍的十宗罪。该文的第三条指控袁绍不思进取,劝他去攻打董卓却选择沉默不语,最终导致他的叔父袁隗一家遭遇灭顶之灾,袁绍被冠以不仁不孝的罪名。显然,袁绍在历史的辩论中,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
其实在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当袁绍与董卓彻底决裂时,袁隗并不可能选择随他离开。袁绍之所以能脱身,是因为董卓的政变使他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而在当时的众多反抗者中,他是第一个选择逃离京师的人。袁家中在官场上的其他成员,包括袁隗、袁基、以及担任虎贲中郎将的袁术,皆未离开朝廷,袁隗更是公开支持董卓的废立方案并参与了仪式,而袁基和袁术的态度则较为模糊,最终唯有袁术选择了逃离。
这表明,袁隗和袁基并不愿意离开朝廷,这种选择与他们的个人立场密切相关,与袁绍及袁术的决断并无直接联系。袁绍与家族成员之间的政治分歧日益显现。
在公元190年,袁绍终于在勃海地区举兵反董。尽管他是反董的先锋,然而在他之前,像张杨、曹操、卫兹、鲍信和桥瑁等人早已开始行动。由于袁绍当时受到冀州牧韩馥的监视与软禁,未能迅速展开行动。后来,桥瑁伪造了三公的书信,以此鼓动各地的州郡作出反应,韩馥才召集了幕僚进行讨论,最终决定联合起兵,所以袁绍其实是在其他人的后面才开始他的军事行动。
关于袁绍为何没有通知袁隗和袁基一起逃离朝廷,实在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探悉的谜团。袁绍之所以反对废立并选择离开朝廷,恰恰反映了他与袁隗的政治理念截然相反。袁隗参与了废立的事务,两人可谓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这样的现状只能归结为两人的政策断裂。
在公元196年,汉献帝发出诏书,责备袁绍不肯迎接皇驾。袁绍在回复中表达了对自身忠诚的自省,同时提及了往事,写道:“董卓乘虚而入,图谋不轨。臣父兄亲在朝廷,甘愿承受一门的祸患,只为国家安宁,遂解衣而出,谋划在河外。”在此,袁绍提到他的叔父袁隗与堂兄袁基担任高官,而他自己却不畏惧家人的安危,选择了为了朝廷的稳定而逃离京城,秘密策划反抗董卓的计划。
由此可见,袁绍与袁隗之间的关系早已决裂。当袁绍决意反董之际,显然并未将袁隗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一切都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复杂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