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武则天脱去了“李唐”家族的外衣,披上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盛装,终于坐上了她期待已久的皇帝宝座。武周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存在了15年,但这一段历史的寿命竟能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相提并论。然而,历史学家却并未为“武周”特意立下显眼的标杆,相反,它被视作唐朝的一段插曲,似乎只是唐朝的家务事,隐匿在历史的幕布后。虽然短短的15年,武周一度显赫一时,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痕迹不显山不露水,仿佛是一个默然无声的过客,最终就像乾陵那座无字碑一样,耸立苍劲,孤独无言,年复一年风雨沧桑,渐渐被时间遗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有几个原因:首先,武则天始终是李唐家族的媳妇,尽管她通过丈夫李治的去世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换的只是家族的“门头”而已,实质上,房子还是李唐的;其次,武则天的即位带有篡位性质,虽然她称帝,但她并没有掌控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第三,她并没有成功延续自己的政权,武周只是唐朝历史中的短暂插曲,最终以一场小插曲结束,既喧嚣一时,最后也悄然收场;最后,李家子孙通过神龙政变重新掌权,武则天的一生奋斗至此成了空谈,带走了她的所有梦想与权力。因此,历史上我们有了东西汉,却没有“两唐”。这是武则天一生最大的遗憾,但有些事情她并非能够掌控,比如民心、朝臣的心思以及那个时代中无法违抗的天命。
在古代,帝王继位后,按照惯例应该立下继承人选,以确保王朝的稳定和延续。然而,这对于武则天来说,远比篡夺李唐江山更加艰难,因为她并不只满足于自己享有皇帝的权力,她渴望武家也能接替皇位。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大部分大臣、李唐宗室和一部分保守的老百姓都反对武家继位,甚至有人对武家势力的扩张感到深深的不安。这使得武则天在继位后的八年里经历了无尽的忧虑与彷徨,直到她年近七十才有了明确的计划。
公元698年,武则天将被贬至房州的三子李显接回宫中,并立其为太子。李显原本是李治指定的继承人,也是登基的最佳人选,但仅仅55天后,他便被母亲赶下了皇位。李显的短暂复位对李家和“拥李派”来说,似乎是重新夺回了失去的东西,至少能安慰他们的心。而武则天对于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只是出于大臣们的压力,如宰相狄仁杰、御史中丞吉顼等人的强烈支持,才不得不忍痛退让。而武则天真正希望传位的,却是她的侄子——武三思或武承嗣,而非令她心生嫌隙的李显。
武三思和武承嗣分别是武则天父母的兄妹之子,而武则天与他们的血缘关系虽稍显远离,但他们依然是武家最直接的继承人,因此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是理应继位的最佳人选。然而,李唐宗室及“拥李派”的反抗始终让他们无法如愿。尽管武三思与武承嗣尽了最大努力,最终李显仍先一步登上了皇位,两人不得不暂时退居幕后。面对失望,武承嗣承受不了打击,没过多久便去世,而武三思则顽强地继续谋求权力。
然而,尽管时光流逝,年事已高的武则天依然没有放下权力。到公元698年,虽然武则天已经75岁,许多事情可能已经远离她的控制,但她依然掌握着大权。她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朝堂上,虽然她也曾有过想将皇位传给李显的打算,但最终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未曾付诸实际。就像一个大人拿着糖果,眼睛看着旁边渴望的小孩,虽然看似想给孩子一块,却还是悄悄把糖果收回了自己口中。
但为什么武则天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侄子,而是还给李唐?原因并非因为她“心软”或“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她根本没有机会。历史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是狄仁杰让武则天顿悟,告诫她如果继续坚持传位给侄子,最终只会遭遇流亡,而将权力还给李唐,则可以获得更高的礼遇。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太庙的牌位不过是一个象征,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手中的权力和人心。如果权力足够大,即便违背了某些礼法,也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李治与武则天的复杂关系,李隆基与杨贵环的风云变幻,都能调解,一块牌位的安放并不是问题。
最终,公元705年,武则天因病卧床,甚至没有力气处理政务,但她依然拒绝将皇位交给李显,而是让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代理政务。武则天一直深知自己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武家人在朝廷中的强大地位。尽管此时李显和李唐的宗族权力薄弱,武则天如果传位给侄子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然而,最终武则天依然选择了延续李唐的血脉。
至于是否有可能传位给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武则天从未考虑过。虽然她深爱女儿,但太平公主依然是李家血统的一部分,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她并没有继位的资格。纵使没有武三思的阴谋,只要李显、李旦依旧存在,太平公主的继位也只是空想而已。
历史和现实往往带来遗憾,它不会特别区分对错,却也不会无缘无故让每个人的愿望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