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间的斗争此起彼伏,互有胜负,直到曹丕称帝后,才进入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逐渐崭露头角并走向盛世的时期。司马懿本身是一位具有军事和政治才能的枭雄,尽管他谨慎低调,但曹丕依然感受到威胁并对其心生忌惮。直到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才逐步接管家族事务,带领司马家迈向鼎盛时期。
流传至今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说法,导致许多人误解为司马懿偏爱的是司马昭,然而历史上,司马师才是司马懿更为认可的长子。他曾在高平陵政变前说道:“此子竟可也”,可见对司马师的高度认可与深切期望。
事实上,参与政变的除了司马懿外,还有他的长子司马师。这一点充分说明司马懿对司马师的重视与信任。对于那些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而言,司马师可能只是司马懿的儿子之一。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远不止如此。他不仅是曹魏的大臣,还是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参与了西晋王朝的建立,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曾评价:“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这也是对司马师在历史上的贡献的肯定。
司马师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父亲心思缜密,母亲亦是聪慧过人。从小,司马师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沉稳,性格内敛而成熟,成年后,他更是成为父亲司马懿的得力助手,协助其处理重要的政务与军务。
正因司马懿对他处理事务的能力与稳定性极为满意,才使得司马师在司马懿去世后,接掌了司马家族的权力。而司马懿为何如此推崇司马师呢?
一、性格与父亲相似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司马懿的几个孩子性格各异,司马师作为嫡长子,注定备受关注。从小,他便展现出沉稳、谨慎、果敢等优点,这些品质与司马懿颇为相似,也正因如此,司马懿给予了他许多随父征战的机会。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近,往往来自于性格的相似。
公元247年,面对曹爽的威胁,司马懿不得不暂时闭门避世,暗中策划政变。司马师在此时展现了惊人的沉稳。他拥有一支千人死士,计划政变的过程中,他并未表现出焦虑或恐慌。与此相对的是司马昭的焦躁不安,夜不能寐。司马师的冷静与沉着,让父亲极为放心,这也为他后来在朝政中的独立打下了基础。
二、人格魅力
嘉平四年,司马师晋升为大将军,当时东吴孙权去世,魏国准备伐吴。然而,在这一场战争中,魏军大败,伤亡惨重。作为都督的司马师深知战争失利的责任在自己,他并未将责任推给其他将领,而是主动请辞削爵,并减轻了对参战将军的惩罚。这种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赢得了朝中大臣的钦佩,也帮助巩固了军心。
在政治上,司马师身处复杂的局势中,外有敌国威胁,内有权力斗争。为了稳固局势,他每日如履薄冰,竭尽全力。他与下属相处谦和有礼,行事稳重果断,力求为司马家族的兴盛铺平道路。他也展现了非凡的责任感与担当,注重稳定与发展。
三、军事与政治才能
司马师在高平陵政变中的表现可谓初露锋芒。尽管身处曹魏的严密监视之下,他依然成功拥有了几千名死士,这些忠诚的勇士在政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死士,政变的成功将不可想象。
而司马师在军事上的表现更是让人瞩目。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局势并不稳定,内部的王陵叛变,司马懿带领军队讨伐。此时,司马师也获得了带兵的机会,并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他又击败了东吴太傅诸葛恪的北伐大军,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巩固了司马家族的地位。
在政治方面,司马师深知管理政权需要依赖人才。他制定了选拔官员的制度,并奖励那些推举贤能之士的官员。他严肃整顿朝政,不畏人言,展现出不容忽视的政治才能。
此外,司马师在家庭方面也展现了果断。他在遵从父母意愿的基础上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并生育五个女儿。然而,由于夏侯徽得知司马家有反叛之心,他果断处置了妻子及其家族,虽然做法残酷,但也显示出他果断处事的决心。
司马师对待自己同样严格。他在治疗眼疾时,依然坚强地忍受剧痛,指挥军队平定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这种顽强的意志与出色的领导力令人敬佩。
然而,即使具备如此多的才干,司马师终究未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公元255年,在剿灭叛乱后,他不幸病逝,年仅四十八岁。虽然他未能完成所有的使命,但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为司马家族的兴盛做出的贡献,远胜过许多后来的称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