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功高盖主的将领很少能有善终,尤其是那些为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往往会成为皇帝打击的对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被视为一种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而朱元璋则采取了极为残忍的手段,尤其是在“蓝玉案”之后,这种残酷手段更加显现。蓝玉作为开国功臣,最后竟然遭遇了“剥皮实草”的惨痛结局,并且被诛三族,涉案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人,所有涉案人员都遭受了严酷的刑罚而丧命。其实,朱元璋在位期间,并不止一次进行类似的大规模整肃,像“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等等案件,许多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至朱元璋去世,他身边的王公大臣和亲信兄弟们,也无一幸免,几乎都以悲惨的结局收场。令人疑惑的是,明明可以通过罢免职务来解决问题,却为何非要动辄用杀戮手段?难道朱元璋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狂魔吗?其实,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权”。朱元璋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不容许任何功高盖主之人存在。
有句话说得很对:登上皇位意味着踩着无数的尸体。皇位,正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历经血腥厮杀才能获得的权力。在中国封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封建帝制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人独尊,国家不容忍有第二个权力中心,正如“一国不容二虎”的道理。朱元璋曾经对太子朱标说道:“朕今天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给你铺路吗?不要辜负朕的心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做出这些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确保朱姓天下的稳固。然而,虽然为了稳定国家,他不惜大开杀戒,斩杀数以万计的人,这样的手段显得过于残酷,其实在其中有许多误解。比如,关于徐达的死并非如野史中所说那样,是朱元璋蒸鹅时所杀。关于蓝玉的案件,朱元璋为何要动手呢?其实朱元璋杀人并非无缘无故,他并不是嗜血成性,而是为了安抚民心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蓝玉确实是个狂妄之人。作为开国功臣,历经南征北战的荣耀让他膨胀了自负。他私自养了许多恶奴,做了很多为非作歹的事情;更为过分的是,在俘虏了元朝的皇妃后,他竟然加以侮辱,行为极其令人不齿。此外,蓝玉还公然违反了朱元璋制定的制度,甚至顶撞了他,并且不满于自己作为“国公”的身份,竟然有意谋求更高的位置——他想当“太师”,并且根本没有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作为一位处在高位的武将,蓝玉理应低调行事,收敛锋芒,然而他却骄横放肆,最终自作自受。更有甚者,朱棣也故意在朱元璋面前煽风点火,声称蓝玉功高盖主,不服管教,必定有反叛之心,不容留其余。其实,朱棣之所以如此,也源自于蓝玉的言语挑衅,蓝玉曾言朱棣有谋反之意,这自然让朱棣怒不可遏。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冷酷心肠不可否认。如果他不狠心,怎会因为蓝玉的行为波及到上万条生命?
可以说,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将所有的功臣,尤其是武将,都整肃一空。或许他天性多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并未留下足够的国之栋梁。最终,朱允炆在与朱棣对抗时,竟然无一能用之大将,结果导致朱棣轻松取而代之,最终称帝,成为了千古一帝。除此之外,朱元璋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对于官员的腐败十分痛恨,因此在治理朝政时异常严苛,但在民间百姓面前,他却表现得异常宽厚友好,深得百姓爱戴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