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3年,晋国的政权被韩、赵、魏三大家族所瓜分,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正式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更为复杂且动荡的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家和外交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一时代也是众多军事天才汇聚的舞台。兵家之圣孙武、亚圣吴起,以及魏国的庞涓、齐国的孙膑、燕国的乐毅、楚国的项燕和赵国的赵奢等名将的出现,使得战国成为了英雄辈出的年代,许多将领在各自的国家和时代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华。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大家可能会发现,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和赵国各占了两席,而其他五国却一个名将也未能入选。这显然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像孙膑、魏国的吴起等众多名将,按理说是有资格入选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四大名将”之一呢?
事实上,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源自北朝时期梁朝的散骑侍郎周兴嗣所编纂的《千字文》,这本书作为教儿童识字的工具,专门为押韵而排列了四位战国名将。书中的记载是:“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基于这本书的影响,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便成了广为流传的历史常识。
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孙膑、庞涓、乐毅等人的军事素养绝不逊色于四大名将,那么为何他们最终没有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呢?
首先,我们来看齐国的几位重要将领,孙膑、田单与匡章。孙膑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华帮助齐国击败了魏国,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而他之后的匡章也不甘示弱,曾几次大破秦国,是战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将领;田单则以火牛阵帮助齐国复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几位的经历也各有不足之处。孙膑由于在与庞涓的战斗中被废去双腿,无法像传统将领那样亲自上阵作战,他主要依靠策划与指挥进行辅佐,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作为一位名将的声誉。匡章虽然战绩斐然,且战胜了强敌秦国,却遗憾的是在《史记》中竟未被列入任何传记,致使他未能得到应有的历史关注。而田单虽然在“火牛阵”中大获全胜,但在之后的战役中鲜有出彩表现,因此相较于其他四大名将,他的历史地位显得较为单一。
接着是乐毅与赵奢这两位名将。乐毅曾帮助燕昭王击败齐国,令燕国从一个较为弱小的国家崛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赵奢则凭借着阏与之战的胜利,彻底击败了秦国的八万大军,为赵国赢得了短暂的辉煌。然而,这两位的战功相对单一,尤其是赵奢,他的胜利背后有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其他因素,尤其是许历这位军士的出谋划策。乐毅也未能延续其辉煌,面对齐国最后两座城池时,他同样未能成功攻下,战绩的不连续使得人们难以评估他们的真正军事能力。
至于吴起与孙武这两位名将,他们的历史地位要高于其他人。孙武因著作《孙子兵法》而成为兵家之圣,理论上奠定了兵学的基础;而吴起则是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淋漓尽致,是军事思想和策略的践行者。这两人都是兵学上的巨擘,他们的地位相当于儒家学派中的孔子和孟子,因此在后世的“四大名将”中,他们常常未被包括在内。
总的来说,战国四大名将的选拔不仅仅依赖于战绩的高低,还涉及到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力。四位将领无论是在军事战术、历史影响力还是个人功勋上,都具有极高的评价,因此他们最终被选为“战国四大名将”,并且成为了历史中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