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隆中对》中的荆州
在讨论荆州的战略规划时,必须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他提到,“跨有荆益”两州,这一战略布局,一旦中原发生变化,刘备便能够从两条战线同时出击,形成强大的双重压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将他招致麾下。刘备对于这次“面试”十分满意,尤其是诸葛亮为他指明了战略方向,最重要的是,这个战略不仅为刘备提供了明确的行动路线,也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诸葛亮提出的这一规划让刘备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虽然“匡复汉室”的梦想是否能实现还难以预见,但刘备的功业却已经不容忽视。
在这次面谈中,刘备感到相当惬意,特别是听到诸葛亮所提的战略构想:“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番话让刘备心中暗暗盘算,无论如何,也得把诸葛亮招揽到刘备的阵营中。
诸葛亮凭借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敏锐洞察,准确判断出当时的军事格局。北方曹操基本稳固了自己的地盘,而荆州的刘表与益州的刘璋虽然治理稳健,但发展有限;江东的孙权看似弱小,但地势险要,且内部团结,实则兵强马壮。曹操虽然打败了袁绍,实力增强,但长期征战也使得他的军队需要休养生息。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荆州的战略部署实际上是为刘备的未来打下了两条稳固的基础。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要点包括:① 刘备的“明星效应”:利用“皇叔”之名吸引人才,团结力量共图恢复汉室;② 占领根据地:必须控制荆州和益州,否则一旦天下大定,刘备将无处可立足,至于如何攻占这两地,战术细节不在“面试”中详谈;③ 战略联盟: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同时与东吴的孙权结成战略联盟;④ 图谋中原:等待时机,尤其是曹操内部出现问题时,刘备可通过荆州和益州两路夹击,从而实现自己的霸业。
2. 蜀国对于荆州的战略失误
炒股的人最痛苦的往往不是亏损,而是曾经的辉煌过去,曾经的“巅峰时刻”。对于蜀国而言,荆州也曾是它的一部分,至少是大半个荆州。许多人认为是关羽的自负导致了荆州的失守,但实际上,蜀国的失误并非出在将领个人身上,而是多方面矛盾的爆发,失守几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蜀汉与东吴的复杂关系
首先,刘备与孙权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赤壁之战时的合作,更多是孙权主导的结果。孙权和刘备并非真心合作,而是在各自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共同抵抗曹操这个强敌。诸葛亮的作用,虽然在促进孙刘联盟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他在处理孙权和曹操的关系时却有一定的误导。毕竟,历史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特别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在孙刘联盟的强大之际,两者没有太大问题,但当联盟出现裂缝时,内部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实际上,刘备借得荆州的开始,也意味着孙刘联盟的蜜月期结束了。为了巩固江东的势力,孙权势必需要占领荆州,然而关羽镇守荆州时的态度过于强硬,不将孙权的利益放在心上,这无疑将孙刘之间的矛盾推到了极点,最终导致矛盾无法调和。许多时候,人们做事,不仅是为了名利,更是为了一个“面子”,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对于孙权来说,荆州在江东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绝不可能让一个“猛虎”在自己的门前肆意活动。
最终,关羽的战死以及刘备失去荆州的巨大损失,让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本。特别是关羽的死亡和随之而来的夷陵之败,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实力,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荆州与益州的相对难度
虽然荆州和益州在地理上相邻,但它们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却使得蜀汉的战略难以同时稳住这两块重要领土。益州四面环山,地势险要,陆路难通,人与物资的交流依赖于长江水路,因此交通远不如荆州与扬州之间的顺畅。而从地理上来看,益州位于较高的阶梯地带,周围群山环绕,如邛崃山、大雪山等,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相比之下,荆州和扬州同处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天然的障碍,长江本身便成了两地的天然联系纽带。
荆州和益州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三峡一线,这让信息和物资的往来变得困难重重。而关羽作为一名武将,虽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荆州的本土化,但长远来看,作为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关羽显然无法像一名真正的地方执政者那样,稳固荆州的政治基础。与此同时,孙权对于荆州的觊觎也使得蜀国失去了在荆州的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