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批军队与师级干部走进了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包括福州军区下属的第29军副政委宋清渭和总参通信总站政委王文海等重要人物。这所学院共接纳了102名学员,他们被分成12个班级,每个班约有八九人。在这些学员中,年纪最大的有61岁,而最年轻的则只有31岁,学历和经历各有所长,背景丰富多样。
当时,政治学院的领导层发生了改变,从唐亮变为林浩。由于唐亮的身体状况不佳,他不得不长期养病,因此由林浩接替了院长的职务。林浩在五十年代便开始在军事学院任职,曾担任政治部的副主任、主任及兼任政治部主任职位。他的经历丰富,然而在六十年代初,他因工作原因暂时离开了岗位,经历了长达14年的空白期。但在1978年,他复出并被任命为政治学院院长,这一变动对整个学院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的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开启了关于真理与标准的讨论,掀起了广泛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学院的环境也同样复杂,学员们的思想活跃,讨论十分频繁,各种观点交汇碰撞,虽然大部分人保持着稳定的态度,但仍有人思想僵化和情绪激烈。
有学员向学院的主要领导汇报,称部分同学对相关政策感到困惑,对形势的理解不够及时。为此,学院领导决定深入了解情况,特别是拜访宋清渭所在的班级。首先,领导找到了小组长王文海,希望听听他的看法。王文海如实地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一一汇报,并表示班级的思想状况比较稳定。然而,院领导对此并不满意,便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他,然而王文海依旧坚称大家的思想稳定,对于其他问题并未听闻。双方在此过程中言辞逐渐激烈,最终以不欢而散告终。
随后,学院领导又找到了宋清渭进行了解。宋清渭强调,班级内的气氛都很活跃,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人存在思想僵化的情况。他甚至为王文海辩护,指出即使存在问题,也不能随意撤销他人的职务。院领导则认为,宋清渭应当支持自己,并表示这是出于对他的信任。但是,宋清渭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听说过的问题,就不应随意推测。最终,双方也在争论中结束了这次交流。
这一事件在学院内外迅速传播,令宋清渭与王文海成为了“名人”。宋清渭认为,院领导由于多年未参与具体工作,处理此类事务时显得比较简单粗暴。随着事态的发展,身处事件中的宋清渭与王文海希望上级能够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以还自己一个公道。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并不出在宋清渭所在的班级,而是其他班级学员的个人观点所致。
由此,事件与宋清渭的班级毫无关联,自然使得领导感到自己找错了地方,并最终对此事表示了歉意。因为这位负责人的处理方式过于急躁,未能展开全面调查,轻率地听取了一方之词就下结论。然而,这位领导以诚恳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后续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坦诚交流,逐渐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