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场著名的败仗,被蒋委员长亲自认定为抗战历史上的最大耻辱。那么,问题来了,这场“最大耻辱”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尽管委员长口口声声说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耻辱,实际操作中却并未惩罚两位主要负责人——卫立煌和何应钦,反而似乎是因为他不好意思将责任推给他们。卫立煌当时的职务繁多,他不仅是第一战区的司令员,还兼任冀察司令以及第二战区的副司令。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战区的主要辖区是山西,而阎锡山的真正指挥地在陕西,实际上的指挥权常由卫立煌掌握。当时,卫立煌掌管的兵力一度高达110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一位军头。中条山正位于第一与第二战区的交界地带,也唯有卫立煌能够协调资源应对这场战斗。
卫立煌不仅能力出众,且资历深厚。他曾为孙中山的卫士,北伐时期便以北伐第一军第九团团长身份投身战斗。随后的战斗中,他又当上了第九军的副军长,甚至与委员长一同曾被张学良扣押。卫立煌深受委员长信任,是一位广泛被看好的“杂牌大佬”。但卫立煌与周总理关系也很亲近,且在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最大的资助者之一,援助比阎锡山要大方得多。他曾为八路军提供过100万发子弹、258,000颗手榴弹、180箱牛肉罐头和三个师的军服,而阎锡山则只在日军逼近太原时才给了50万发子弹,这部分弹药仅占到军事委员会提供给八路军弹药总数的六分之一。卫立煌的慷慨和大度让委员长相当不满,于是在1941年1月,他被撤销了上将军衔,3月又被免去了河南省主席的职务,并调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办事处工作,卫立煌不得不离开中条山战场,去峨眉山深刻反思。
然而,就在卫立煌被解职后的第二个月,日军开始策划进攻中条山的具体作战方案。日军在1941年2月调动了来自江西地区的33师团以及苏州的第17师团等部队,此外,还从苏北和皖北调来了第21师团,加上华北地区的原有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四十一师团,总共派出了6个师团和3个旅,兵力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在日军加强兵力部署的同时,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的负责人却都未能及时赶到前线。为了应对局势,委员长将何应钦调往中原前线,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何应钦到达中原后,迅速提出了字形长蛇阵的防御方案,甚至还计划主动出击。然而,卫立煌事后对何应钦的部署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他的作战方案过于陈旧,依然是北伐时期的小规模军团防御,且防御纵深不足。
当日军的进攻形势愈加严峻时,何应钦也开始感到不安,生怕背负战败的责任。卫立煌再度被紧急召回前线,虽然有不同说法称卫立煌和何应钦一同参加了4月28日的洛阳会议,并已“早早到达”战场,但第一战区的文件却显示,卫立煌直到5月5日才正式到达第一战区司令部指挥作战,并选择了与何应钦不同的第三号作战方案。5月7日,日军正式发动进攻,并展开了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在一片混乱中,中条山的防线最终被突破。
整个中条山战役的指挥调度混乱不堪,至今到底应由谁承担责任仍是个谜,整个责任追究成为了一笔糊涂账。或许,真正的“最大糊涂虫”和主要负责人正是蒋委员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