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随着停战协议的签订与生效,国共双方在东北以外的区域正式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随之而来的是双方为了整顿部队结构而进行的讨论与协商。晋察冀军区接到上级指令,要求进行大规模的精简和整编,这一战区的精简幅度在各大战区中是最大的,从最初的9个野战纵队削减至仅存的4个纵队(杨得志纵队则归属于晋冀鲁豫军区)。
对于这一整编与精简命令,我相信晋察冀军区的各级领导者,包括许多指挥官,内心都是充满不情愿的,特别是那些在战斗中奋勇拼搏的官兵们。毕竟,这是他们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才逐步壮大的庞大团队,如今却面临着缩减的命运。
至于为何晋察冀会接受如此大规模的精简,很可能是与军事调解部位于北平的情况密切相关,意在展现我方对和平的诚意。换个角度来看,晋察冀也为整体局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张家口参加晋察冀中央局会议的冀热辽军区副司令李运昌,得知上级要求各解放区进行部队精简的指示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是暂时的停战,但枪炮声并未真正消失,未来的内战可能会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应该扩编而不是精简部队。
然而,当地一些干部对此并不赞同,他们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执行上级的指示理应是无可厚非的。第二,现有部队的后勤保障主要是由当地百姓支撑的,部队越多,无疑会加重对老百姓的负担,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因此,减少部队可以有效减轻供应压力,降低民众的生活困境,这个理由显然是基于供需关系的考量。
与此同时,对于军队干部来说,他们所经营的部队在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后,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如今,国军在东北地区不断进行军事行动,在各个战区频繁挑起战争,尽管眼前的局面看似平静,但这和平无疑更像是一层薄薄的表面,背后暗流涌动,绝不可掉以轻心,反而应当增强力量,而非削弱实力。
作为冀热辽军区的重要指挥官,李运昌亲自参与了山海关保卫战和承德保卫战。在敌军不断增兵东北和冀热辽地区的背景下,尽管停战协议已签署,但小规模的战斗依然频繁发生,因此他坚持认为部队的精简是不明智的。然而,地方干部则认为上级传达的精简命令必须遵循,认为此时的反对过于冒失。因此,李运昌的意见未被采纳,最终会议还是决定进行精简。
在实际操作中,冀热辽军区下辖的冀东军区进行了部队精简,虽然地方负责人作为政委对此持不同意见,但司令、副司令及参谋长等也均表示不赞成。在他们看来,部队不仅不能减,还应该扩编,然而这并未能阻止精简的决策实施。而热河地区的部队因为始终频繁参与战斗,未进行任何精简。
与罚减的晋察冀军区的其他主力部队不同的是,老弱病残的士兵被复员,有战斗力的则被编入地方武装,机动部队的数量也显著减少。数月后,全面内战爆发,晋察冀的兵力显得异常紧缺,尤其是在守卫张家口的战斗中,主力部队多被部署于东线,相对弱势的西线兵力则成为傅作义攻击的薄弱环节。
战斗结束后,在涞源会议上,第二纵队的司令郭天民就精简导致部队实力削弱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肖克与郑维山的回忆中,二人也曾提到,精简之后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明显受到影响,这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作战形势倍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