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
王
篇
历代帝王与吴山
《赞吴山》明˙杨思笃
天外芙蓉五朵开,崔嵬山势亦雄哉!
凤凰巢上云初聚,鹦鹉峰前雨欲来。
望辇几思通帝座,会仙何必羡蓬莱。
数重烟雾封峦嶂,雅兴空携谢屐回。
(杨思笃,曾任御史之职)
壹
© | 大水川
中国五大镇山——西镇吴山是中国历史名山,曾有岳山、千山、吴岳之称,因是吴帝后裔——吴回部族与太岳部族的发祥之地(均是黄帝的后世子孙),故称“吴岳”。“吴山”成为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
中国自古就有封山的传统,封山是在古代自然崇拜中产生的,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封禅(祭天、祭地)活动,被封的山就成为群山的代表和山神的象征。五镇的由来同样产生于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据《史记》记载,黄帝是封山的第一人。明确记载封镇山的文献是《周礼·职方氏》。据记载,夏禹将中国划分为九州的时候,为稳定天下局势,在每个州分别选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做镇州之山。它们是:扬州会稽山、荆州衡山、豫州华山、青州沂山、兖州岱山(泰山)、雍州岳山(嵩山)、幽州医巫闾山、冀州霍山、并州恒山。此后,商、周、秦沿袭相祭。到了隋代,封沂山、会稽山、医巫闾山、霍山为天下“四大镇山”,合称“四镇”。衡山、华山、泰山、嵩山、恒山后来演变成“五岳”。明代以后,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中国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隋朝后,五大镇山成为定制,即:东镇青州沂山(今山东省临朐县)、西镇雍州吴山(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镇扬州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今辽宁省北镇市),中镇冀州霍山(今山西省霍州)。五镇是镇祀一方的神岳、神山和天地的象征,具有至高无尚的形象。各朝各代帝王都会按《会典》之制,每逢国有大事,如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帝位,大战出征,征战获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亦或地道欠宁,天时不顺,都会派遣官员或亲自前来告祭山神,修缮庙宇。如今被誉为“中国五大镇山之一”,故称西镇吴山。
普通百姓亦崇拜镇山、祭祀镇山,镇山文化应运而生。
© | 大水川
中国五大镇山——西镇吴山又称岳山,岍山,吴岳及西镇山等,传说它因公元前11世纪的吴国在山下建立而得名,且是黄帝之师吴权和姜太公先祖伯夷的故里,是中国先民吴人最早祭祀炎黄二帝和祭天的地方。古之《尚书》、《尔雅》,近之清《一统志》、四十年代《陇县新志》,均有记载。据史书记载,吴山在尧舜时被封为四岳山,后又名岳山。西周时被封为西岳,朝廷及诸侯定期在此举行祭祀活动。东周时被称为西镇山,列为雍州大山。秦灵公在吴山之阳设上時祭黄帝,设下時祭炎帝。秦并天下,始封禅。汉代以吴山为神都,先后有六位帝共23次来此祭祀封禅,其中汉武帝就13次来此祭祀。隋时,朝廷明确提出“准西镇吴山造神庙。”吴山正式被确立为西镇山。唐代之后,吴山更以“兴云致雨,普及群方”而累有褒封。经宋代续建至明万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
© | 大水川
中国五大镇山——西镇吴山从隋文帝建庙立祠至清代,一直备受朝廷青睐,加之历代续修、重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贤达名士题写的碑石颇多,或颂扬或记述,风格不一。据史书记载,在吴山曾保留有自唐至清的赐额、诗作、游记、经文等碑碣130余通,碑内真、草、篆、隶俱全,回汉文均有,故有“小碑林”之称。可惜毁于“文革”之中,现只能从断石残刻中遥想当年的盛景。
帝王增封
© | 大水川
© | 大水川
中国五大镇山——西镇吴山,在陇州东南七十里,今宝鸡县新街境内。《尚书》载:“禹贡异岍岐岍,即此山也”。《周记》云:“山镇曰岳,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吴岳即吴山”。《山海经》称:“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晘,望之常由落势”。《国语》说:“所谓虞者是也,按古字虞同吴,吴山亦虞山,因其位西方,故曰西镇”。《杜氏通典》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泰山,祭于兖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南岳衡山,祭于衡州,南镇会稽,祭于越州;中岳嵩山,祭于洛州;西岳华山,祭于华州,西镇吴山,祭于陇州;北岳恒山,祭于定州,北镇闾山,祭于营州。其牲皆用太牢祭祀”。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吴岳封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间(公元756——759年)封为天岳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封为应灵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封为成德永靖王,岁时祭祀。清代因之,每逢祝典祭遣大臣致祭。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月,钦颁宸翰额曰:“五峰挺秀”四字,刻石碑立于庙院。
© | 大水川
© | 大水川
相传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杨坚诏准西镇吴山造庙立神。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吴山神并派大臣监修吴岳庙。庙建成后,在门前栽植柏树两棵,北坡筑土峁一座,西坡呈马蹄状栽植白皮松五棵,以使藏风聚水、兴旺龙脉。明朝庙川村菴头庄东有陈姓一族人,为了借巨树白皮松之灵气使本族兴旺,在树北盖祖祠一座。现存的这棵白皮松因原长于陈家旧祠堂遗址,被陈家数名老人轮流看护,才未遭砍伐厄运,幸存至今。
© | 大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