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的两个致命失误至今令人惋惜:首先,他在青梅煮酒时未能果断除掉刘备,导致八年后赤壁之战烽火连天;其次,他没有及时识破司马懿的心机,没能趁早将这位隐藏的虎狼之心扼杀在摇篮里,这直接导致了三国的局势最终走向了晋朝的建立,继而引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灾难。
尽管历史上曹操被许多人称为多疑、嗜杀的奸雄,甚至是枭雄,但从三国的史料来看,他有时也极为讲求义气,有时在关键决策上却显得犹豫不决,太过顾忌面子,太看重自身形象。曹操没有斩杀刘备,是出于对天下英雄的尊重,想要保留他可能会归附的希望;而对于司马懿,他之所以没有动手,是因为他只拥有怀疑,而没有确凿证据,加上司马懿那高超的伪装技艺,使得曹操一直未能放下警惕。
曹操对于自己与儿子曹丕的能力也过于自信,认为即使司马懿再有雄心,他也无法在父子二人的压制下形成威胁。曹操显然低估了司马懿的野心与智慧。他未曾预料到,年纪轻轻的司马懿不仅能活过曹操,还能活过曹丕,甚至最终逼得曹睿丧命。
在电视剧中,司马懿常常被塑造成一位形态枯瘦的老狐狸,或是一双冷漠的金鱼眼。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司马懿与诸葛亮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不仅是同龄人,而且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互相敬佩,陈寿曾言,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虽然其中带有些许贬低,但对司马懿的评价却非常高:“天下奇才也!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无论是从史实中,还是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都充满了智慧和博弈。尽管《三国演义》常将司马懿描绘为诸葛亮的对立面,但从这一对“智者”之间的斗争来看,司马懿的深不可测依然不容小觑。即便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尊刘贬曹的小说中,司马懿这头冢虎的形象依然让人望而生畏。正如周伯通形容的那样,司马懿正如“黄裳”,一个能让诸葛亮寸步难行的对手。
如果要追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关键战役,那么上方谷之战无疑是最为决定性的时刻。那一战如果诸葛亮能够达成目标,势必可以一举夺取长安与洛阳,带领蜀汉重现汉室辉煌,恢复旧都的战略梦想便能够变成现实。遗憾的是,史料中对于上方谷之战并未给出明确记载,甚至连射死张郃的木门道之战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
有一种说法认为,张郃欲追击诸葛亮时,司马懿竭力劝阻,未果;另一种则认为,是诸葛亮命令张郃去追击,但张郃预料到诸葛亮必有埋伏,不敢贸然行动。无论哪种说法,都未能彻底揭示上方谷之战的真正面貌。曹操和司马家族的后代,出于对司马懿家族的制约,多少在史书中有所隐瞒,我们只能通过《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来一窥真相。
上方谷之战的第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就是司马懿的武艺,竟然似乎超越了蜀汉最强悍的魏延。在战斗中,司马懿不仅亲自上阵,还敢于与魏延单挑,毫不退缩。魏延一看到司马懿出现在谷口,立刻拔刀迎战,然而仅仅几合过后,魏延便不得不仓皇逃脱。令人生疑的是,司马懿已经年届五十五,在古代可以算是老者,能以如此姿态与魏延对抗,表现出非凡的武艺。
第二个令人困惑之处,是诸葛亮拥有超越性武器,却偏偏没有使用。当司马懿被引入绝境,诸葛亮动用了火箭和地雷等先进兵器,想通过这场战斗来彻底击败司马懿。然则,地雷的威力因为大雨的影响,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所有火器的攻击也都变得无力。这其中最大的漏洞便是,火药的威力并不应该因为雨水的浸泡而失效。实际上,若当时用的是火药,地雷的爆炸应该是不会受到潮湿影响的,反而火势愈加猛烈。
最后,第三个奇怪的地方,便是诸葛亮居然能够预测天气,甚至能通过天时来改变战局。在诸葛亮准备发动上方谷之战时,若是提前一天发动,或许大雨就能让司马懿全军覆没,连同魏延的追兵都将陷入困境。但遗憾的是,真正的战局并未如诸葛亮所愿,司马懿凭借其极高的智慧和稳重的指挥,成功化解了这次致命的陷阱。
或许这些疑问,正是三国历史中的一部分未解之谜。而如果诸葛亮能在上方谷一举烧掉司马家族的核心力量,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