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蚕食战略
李存勖虽有战神之风范,但他想要一举摧毁朱梁政权也并非易事。历史上,他的灭梁之路是一步步的蚕食,并非通过一次性决战来迅速结束。
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趁着魏博发生兵变之际,迅速占领了魏州,并继而攻下德州与澶州。朱友贞见形势严峻,于是决定次年亲自出兵北伐,意图恢复局势。尽管一度包围了晋阳,却始终未能攻破。与此同时,李存勖则利用其晋军的精锐力量,不断发起小规模的战斗,先后攻克了七个州。史书记载:“河北诸州悉入于晋”,这里的河北并非今日的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
可以说,梁晋之间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了生死对决,双方再也没有空间去争夺领土,只有一方能生存下去,另一方必将灭亡。然而,朱友贞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贞明三年(917年)十二月,朱友贞决定不顾周围的反对,匆匆前往洛阳举行祭天大典,并亲自祭拜父亲的墓地——伊阙的宣陵。老朱若泉下有知,恐怕也要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当朱友贞启程时,宰相敬翔已是劝阻不断,他不止一次上奏劝解:“晋国军队逼近,陛下不应轻动。”敬翔作为辅佐老朱三十年的老臣,深知国家安危,尤为珍惜国家大计。然而,朱友贞依旧执意前往。
就在朱友贞悠闲祭天的当口,李存勖突如其来地东进,攻占了魏州和郓州的重要渡口杨柳城。古时战场,谣言的传播犹如火焰般迅速,敌军已占领城池,京师的传言四起,东京失守的消息也迅速传到洛阳。此时,朱友贞如梦初醒,顿时心急如焚,急忙放弃祭天,匆忙回京。
2. 老朱的儿子为何不如李亚子
杨柳城失守,敬翔深感忧虑,立刻上书劝告朱友贞:“国家连年征战,疆域日渐削弱,不仅将领骄傲、士兵胆怯,而且军事战略也未得当。”
梁国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而朱友贞作为最高领导者,理应对国家的安全负全责。敬翔继续指出:“当年先皇亲自出征,虽有虎臣骁将,却也未能完全击败敌人。如今敌军已至郓州,陛下岂能不察?”
敬翔直言不讳地指出,朱友贞的父亲老朱虽然英勇,但当年与李克用一战,最后还是败北,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却是出色的军事领袖,屡次亲征,表现非凡。他提醒朱友贞,李亚子可与父亲老朱一比,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敬翔在历史上被赞誉为忠臣,而李振则在国家灭亡之时依然苟且偷生。史书有评:“敬翔以死守节,而李振以生偷生,二者对比,敬翔更为高洁。”
3. 无厘头
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集结河东、魏博、幽州等地的兵力,发起了决定性的一场战役——胡柳陂之战。然而,这场战斗最终却变得令人哭笑不得,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出荒唐剧。
李存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不仅拒绝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的良策,还错误地采取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糟糕策略。晋军的辎重部队率先出征,导致与梁军的残余部队遭遇后,陷入混乱,局面迅速崩溃,名将周德威也在混乱中战死。
然而,在最危急的时刻,李存勖亲自带领士兵奋力反击,最终攻占了陂中土山,化解了危机。尽管晋军伤亡惨重,但李存勖没有轻言撤退,反而在银枪大将李建的建议下,于夜间发起突袭,成功地击溃了同样疲惫不堪的梁军。
尽管晋军最终取得胜利,但由于这场战斗的波折与拖延,李存勖的灭梁计划严重受挫,进军汴州的脚步也被大大放缓。这一战无疑让李存勖意识到了自己轻敌的错误,而这种痛苦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重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