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接到指示,开始筹建空军并组建新的司令部领导班子。当时,他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谁能成为他得力的搭档。经过深思熟虑,刘亚楼想到了13兵团政委萧华,选择他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萧华在13兵团担任政委时并没有随主力部队南下中南,而是出国参加了会议。因此,13兵团政委一职由莫文骅暂时接替。萧华完成任务返回北京后,留在了这里,成为了选人范围内的候选人。其次,刘亚楼与萧华非常熟悉。萧华自年轻时便在政治工作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十五六岁时便担任了师政委。两人曾在红1军团和东北野战军共事,最关键的是,两人早在红军时期便曾是搭档,刘亚楼担任师长,而萧华则是政委。
在刘亚楼眼中,萧华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那么,萧华自己是怎么想的呢?在一次偶然的拜访中,刘亚楼直接向萧华提出了邀请:空军的主要领导职位已经由军委确定,他希望萧华担任空军政委,并请示了军委的批准。萧华听后笑着回应:“这么大的一件事,连我的意见都不征求,难道不怕我推辞?”刘亚楼轻松答道:“咱们俩还是老样子,我负责军事,你管政治。”萧华半开玩笑地说:“和你搭档,真是不容易啊!”这话虽然带着笑意,但刘亚楼知道,萧华是指他那种“霸道”的领导风格。
的确,刘亚楼的脾气在四野将领中是出了名的,谁都知道他个性直率且严厉。他性格的直接性让他在工作中常常不容忍任何的懈怠,这与他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密切相关。无论放到哪个岗位,他总能做出成绩,这也使得许多人对他既敬畏又佩服。在被萧华提及“霸道”时,刘亚楼笑着回应:“你也说我霸道?”萧华则笑着补充:“连林总都说你太锋芒毕露。”确实,林总曾有类似的评价,认为他有时过于张扬。
就这样,空军最终在刘亚楼、萧华和王秉璋的领导下成功组建。然而,萧华在空军的工作仅持续了几个月,就被调到总政治部工作,空军的军政工作主要由刘亚楼一人负责。1950年,吴法宪被调任空军副政委,协助刘亚楼的工作。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亚楼的脾气秉性在许多人的眼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轻易改变。虽然他在工作中有所克制,避免过度表现“霸道”,但他的领导风格依然难以掩饰。此后,在空军的日常管理中,刘亚楼几乎总是“独断专行”,即便吴法宪成为了政委,也无法完全履行政委的职责,而是更多地跟随刘亚楼的指令执行。
空军中流传着一句话:“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员找谈话。”1957年,空军政治部有工作人员给刘亚楼贴了大字报,批评他对下属的批评过于尖锐,甚至让人难以接受。有些人觉得他像夏天的烈日,带来的是强烈的煎熬而非温暖,这封大字报说出了许多人心中的不满。
当然,刘亚楼的严厉背后,也有着他希望快速培养干部的初衷,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他的身边工作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学习机会。然而,对于同级别的将领过于苛刻的批评,却容易导致军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尤其是副司令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微妙。事实上,吴法宪在回忆录中提到,刘亚楼与几位副司令员的关系常常紧张,副司令员们也曾多次向他反映问题,但吴法宪未能做出实质性的干预。
刘亚楼的性格,无论上级还是下级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由于这种强势的性格,他未能获得更大的责任范围,甚至在1959年总参谋长的选拔中被排除在外。尽管刘亚楼的能力不容忽视,但由于无法与周围干部和谐相处、关系紧张,以及他一言堂的领导方式,导致他在全局工作中无法获得充分的信任。因此,刘亚楼始终仅负责空军这一军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