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明朝对“籍贯”一词的解释,和对人口的管理,看户籍管理的变迁
创始人
2025-09-11 08:04:24
0

在现代社会,除了身份证外,能证明我们身份的证件还有户口簿。其实,“户籍”和“籍贯”这两个词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并且在古代的含义和今天并不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词何时演变成如今的含义呢?答案是明朝时期。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户籍”和“籍贯”是如何起源的。明朝的管理制度与今天的制度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发展到如今这种形式的?

现代的“籍贯”通常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即这个人来源于哪个地方。一般情况下,我们追溯到祖父的户籍所在地,并精确到县或者村。由此可见,今天的“籍贯”是基于出生地的行政区划来划分的。

那么,在中国古代,是否也是这种划分方式呢?其实并不完全相同。明朝的户籍制度较为完备,其中不少管理规定甚至延续至今,但与今天的户籍管理仍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明朝,“户籍”和“籍贯”这两个词语在多数场合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它们是不能混淆的。比如,科举考试中的户籍登记,就不能将“户籍”和“贯”混为一谈。

许多近代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王毓铨的《籍 贯 籍贯》一书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论述了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虽然有学术意义,但一些观点却显得过于片面。

接下来,我们将从王毓铨的著作《籍 贯 籍贯》出发,介绍一些与明朝户籍管理制度相关的内容,这些观点得到了当代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认可,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学者提出的、被广泛接受的理论,综合起来探讨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

首先,王毓铨提出,“籍”和“贯”有着不同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籍”和“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可以互通的,甚至在一些官员升迁的户籍登记中,后期也出现了“户籍”和“籍贯”混淆的情况。

王毓铨的观点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存在局限。在明朝初期,户籍制度刚刚建立时,确实非常严格。此时,“籍”和“贯”以及“户”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当时,“贯”指的是原籍,而“籍”和“户籍”则大致相同,指的是职业。

明朝规定每个人都必须登记入“籍”,皇族和宗室成员有专门的玉牒,而其他人则入黄册。在明代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籍”的详细记载。由于明朝流民数量众多,情况复杂,户籍登记官在造册时会依据一个人出生地的实际居住情况来决定其籍贯。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起一直住在某地,或者短暂离开过但最终返回,那么在登记时就会按照其出生地来划定“本籍”或“原籍”。如果一个人迁移到他处并在新居住地登记,那么其户籍则称为“占籍”或“附籍”。

这种按照行政归属划分的户籍分类,与王毓铨关于“籍”和“贯”分开的观点相符。但实际上,明朝初期的军队管理制度采用了世袭制,许多退役士兵的户籍情况相当复杂。随着军队管理的变革,从屯田制到募兵制的过渡,一些退役士兵的户籍也由“军籍”变为“民籍”,因此出现了“双籍”的情况。

这种制度与现代军队的户籍管理是否有相似之处呢?《明史》中记载了“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这里的“戍籍”就是军籍。明朝的户籍制度分为民、军、匠三类,其中民籍又可分为儒、医、阴阳等,而军籍又分为四种:校尉、力士、弓兵和辅兵。匠籍则包含了很多职业,如厨师、裁缝、马船工等。

随着地域的不同,户籍的分类也有差异。沿海城市有盐灶、寺庙等特定职业的户籍,僧侣和道士也有“度牒”,属于一种特殊的户籍。这些分类体现了明朝户籍与职业的紧密联系。

此外,户籍还根据职业的高贵和低贱划分为“良籍”和“贱籍”。“良籍”包括从事耕种、读书、医学等较为尊贵的职业,而“贱籍”则包括娼妓、乞丐、渔民等低贱职业。这些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随着明朝的兴衰,户籍制度逐渐趋向统一,尤其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更加依赖于“户籍”登记,导致“籍贯”和“户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明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强调官员的出身,目的是确保同一籍贯且有亲属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辖区做官,同时确保南北方的官员录取人数相等,以确保科举的公平性。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类似于今天高考中的回避制度。科举的监考官不能在自己的籍贯地监考,以避免地域偏见,确保公平公正。

然而,明朝中后期,由于魏忠贤的专权和万历皇帝的懒政,许多法律被严重破坏,官员腐败,户籍制度也遭遇了严重的损害。户籍登记变得随意,很多信息被删减或错误记录,导致“籍贯”和“户籍”的界限更加模糊。

尽管如此,今天的“户籍”与“籍贯”基本上可以互通,我们通过研究明朝的户籍制度,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变迁和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为现代社会的户籍制度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特征,朱元璋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强调“民乃国本,民以食为天”,并采取措施安置无家可归的人,虽然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是征收税赋,但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举措赢得了百姓的支持,确保了社会秩序。

尽管明朝的户籍制度与现代的目的有所不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 原标题: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 18项珍贵档案入选 时间跨度超2300年 6月4日,湖北省...
原创 夷...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那可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大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局势走向。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场大战里...
原创 朱...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来因参与农民起义而将名字改为朱元璋。他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步攀升至帝位,成为...
原创 赵... 前言 在古代社会,皇位的继承通常遵循男系传承,几乎没有传给女性的先例。除去清朝所称的“择贤而立”制...
原创 中... 1925年3月,中山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先后签署了三道遗嘱:国事遗...
原创 马... 咱今儿个唠唠三国里的事儿,要是马超在世,诸葛亮北伐那阵仗,得添多少变数。这事儿啊,得从马超这人的能耐...
原创 三... 本期文章将专门探讨夷陵之战中,为什么孙权能够取得胜利,而刘备则以惨败告终。在分析之前,我想再次确认一...
原创 刘...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一直以善于招揽人才闻名,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猛将相随,还有诸葛亮这...
原创 比... 《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劈开忠义之道,张飞的丈八蛇矛搅动当阳桥风云,赵云的青釭剑杀出...
原创 军...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第一权臣 安重诲) 消灭掉任圜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