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朱梁系列第五篇:终结篇
本篇讲述的是朱梁亡国的故事,细述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唐一、梁二。
1. 宁死不降
在胡柳陂一战后,李存勖经历了久违的挫败,他的战无不胜的名声也瞬间瓦解。李存勖带着满身的疲惫与伤痕,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中,开始修养。接下来的几年里,晋梁两国依然持续激烈交战,局势胶着,战斗不断。
然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裴约。他是晋国泽州的刺史,隶属于昭义节度使李继韬的领导下。李继韬的父亲李嗣昭,是李克用的养子,根基深厚,但李继韬却背离了父亲的期望,选择了叛变。
龙德三年(923年),李继韬在潞州发动叛乱,并迅速通知朱友贞表示愿意投降。朱友贞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不已,迅速派兵前往昭义镇,准备迎接李继韬的归附,扩展其势力。
但接下来的接收过程中,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故。朱友贞任命的泽州刺史董璋带领大军到达城下,本以为迎接的是胜利的归属,没想到迎接的却是一阵猛烈的箭雨。
裴约,这位忠诚的臣子,在梁军逼近时,召集泽州的百姓,动情地说道:“我为官二十余年,见过无数风云变幻,但始终坚守对君主的忠诚。我能死在这里,却绝不投降梁军!”他坚定的言辞,激起了人们的斗志。
在裴约的带领下,泽州军民顽强抗敌。面对强大的梁军,他们凭借微薄的兵力死守城池。最终,裴约亲自站在吊桥上指挥作战,直至战死沙场。即使肚腹破裂,肠肚外流,他依然坚持继续战斗,直到壮烈牺牲。据说,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地在吊桥处建了一座名为景忠桥的桥梁。
李存勖听闻裴约的英勇事迹,深感惋惜:“我与继韬何薄?裴约能分清忠奸,不附贼党,先兄一何不幸,竟生下如此反叛之子!”李存勖对裴约的忠诚表示由衷的敬意,虽与李继韬并肩作战,但他无奈感慨,李继韬的叛国背叛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失望。
李存勖尝试派遣援军到泽州,但最终未能及时赶到。
2. 心如死灰
在梁军大举向昭义镇进攻的同时,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年号同光,并宣告继承唐朝国号,魏州升格为东京兴唐府,史称后唐。李存勖这时的决心已经显现无疑,他意图彻底摧毁梁朝。
裴约在泽州的顽强抵抗,不仅牵制了梁军的主力,还使得郓州的防线空虚。李存勖的军队此时已经不仅是晋军,而是逐渐以唐军的身份登场。他不顾天雨,带领大军冒雨渡河,夜袭郓州,轻松突破了郓州的防线。郓州的失守意味着朱梁的都城已无可守之地。
虽然朱友贞本身能力有限,但当他意识到李存勖的强大后,也迅速召回久未出征的老将王彦章,任命其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全力阻止唐军向西推进。王彦章,已六十一岁高龄,早年在朱温麾下立下赫赫战功,素有“王铁枪”之称,但这次他已无力回天。
王彦章进攻杨刘城,屡屡被唐军压制,后因朝堂权斗被调离前线。更糟糕的是,朱友贞对外发动的几路攻势,最终都未能有效保护东京防线。
此外,梁将康延孝背叛了朱友贞,投降后唐。他将朱友贞的战略部署悉数透露给李存勖,还建议他趁虚而入,迅速攻取东京。李存勖早已打算如此,康延孝的“建议”不过是恰逢其时而已。
十月,唐军攻破中都,王彦章再次被俘。李存勖亲自接见了这位昔日的劲敌,言辞中带着讽刺:“尔曾常以孺子之态待我,今天却如何?”
李存勖冷笑:“尔为善战之将,如何不守兖州却守中都?中都无壁垒,如何能自守?”他讥讽王彦章未能保卫中都,质疑其指挥的能力。
王彦章深知大势已去,便对李存勖说道:“大事已去,非人力可为。”他已经心灰意冷,无力再战。
最终,李存勖将王彦章斩首,显示出他铁腕治军的决心。
3. 卑躬屈膝
唐军攻破中都后,迅速推进至曹州,兵锋直指东京。朱友贞的都城已经没有任何防线可以依托,局势变得愈发紧张。朱友贞心急如焚,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但一切都显得为时已晚。更加讽刺的是,当初被用于阻挡唐军的黄河堤坝,如今却成了自己军队的障碍,导致自家人陷入困境,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东京城内一片混乱,民心惶惶,甚至传国玉玺也被盗。有人提议让朱友贞西逃至洛阳,但他已经丧失了斗志,深知自己没有了回天之力。深感命运已尽,他最终决定不再逃避,面对终结。
于是,朱友贞召来了控鹤都将皇甫麟,请求他帮助终结自己的生命:“我与晋国世仇,不能等死在他们刀下,你可以结束我一生。”这对亡国的君臣,最终在建国楼上共同赴死。那一刻,朱友贞年仅三十六岁。
次日,唐军进入东京。李存勖宣布赦免了梁朝的官员。然而,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曾伴随朱温起家的老臣敬翔和李振此时的选择让人震惊。敬翔选择了自尽,而李振却率先朝拜李存勖,屈膝投降,这一举动让人不禁怀疑他曾经的忠诚。
第二天,李振和他的家族被满门抄斩,朱梁政权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