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一生谨慎聪明,把毛泽东视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他从未料到真正的威胁竟然来自于那位憨厚、直率的朱德。正如《老子·德经》中所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朱德就是这样的人。他天性温和,给人一种柔弱的印象,但他内心坚如钢铁,个性低调含蓄,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张国焘在南下过程中遭遇失败时,他手中依然握有一张王牌——他唯一掌握着与红二、红六军团的联系密码,能够以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这支重要的红军力量。毛泽东对此十分担忧,反复要求张国焘交出密码。1936年1月21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发电报给张国焘,要求:“请将二、六军团密码速告知,以便直接通报。”然而,张国焘拖延了20天才做出回应,回答中带有一丝得意:“我们对二、六军团的各种情况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帮助他们,请不必担心。” 后来,周恩来甚至借用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的身份,联名催促张国焘:“请将电报密码告知,以便联络通报,避免时间延误。”但张国焘仍然不予理睬。
这时,朱德的智慧与耐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回忆道:“二、四方面军会合之前,是没有中央指示的。我们发的电报,都是通过他(张国焘)。在军事上他不得不听我的,但在政治上却要听他的。”然而,张国焘未曾意识到,虽然两军合并可以增加他的军事力量,但同样也可能削弱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在贺龙的带领下,二、六军团的将士们以非凡的意志力和坚韧的毅力,翻越了重重雪山,走过了长征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尽管如此,张国焘依然凭借自己强大的兵力和高位,在会师时摆出了主人翁的架势,等待着贺龙和任弼时等二、六军团的领导前来拜见。而朱德却没有任何架子,他主动带领先头部队前去迎接。
风声总是难掩,长征途中,贺龙和任弼时等人通过国民党的广播听到了中央与张国焘决裂的消息。刚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国民党的谣言,并没有放在心上。朱德与张国焘之间的电报也未曾提及此事。直到会合,他们才有机会讨论清楚。
1936年6月22日,朱德赶往玉隆,他在与军团领导简短的交谈后便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说明。红六军团的萧克曾悲痛地回忆:“当我们在六月二日与前来迎接我们的部队会面时,听到的消息是张国焘与中央决裂,责任在中央。当时我误信了这些话,还曾在同志面前对中央表示过不满,后来见到朱总司令,他向我详细说明了真相,我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次与朱德的接触,萧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训。
刘伯承也早早地来到了二、六军团,但他很快就被张国焘冷落。刘伯承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国焘当时开会,想要联合二方面军,但实际目的是与一方面军作对。我当时告诉他,三个方面军应该团结一致,团结才有力量。张国焘当时回应说:‘朱德、贺龙和你们都是军阀,如果这次团结不成,责任在你们。’” 刘伯承则坚持认为,作为共产党,必须团结一致,不能因个人恩怨而让革命事业受损。
6月27日,王震带领六军团和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于甘孜。朱德与王震整整谈了一夜,他向王震解释了中央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并特别指出张国焘掌握着与二、六军团的电报密码,导致中央无法直接与他们联系,所有的指示都是通过张国焘转达的,实际上中央的命令并未传达给他们。
7月1日,红二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的带领下到达甘孜附近,朱德与刘伯承亲自前去迎接。朱德激动地说道:“你们一到,我的腰杆也硬了!”贺龙则答道:“我们二、六军团日夜盼望与中央会合,终于等到了。”在这时,朱德的话语中隐含了更多的深意,他补充道:“你们来,我们一起北上,党中央在毛主席那里。”
随着他们的会合,大家终于明白,朱德的话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欢迎,他在用实际行动展现团结的力量。刘伯承也紧接着说:“中央不在这里,中央在前面。”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朱德和刘伯承内心的坚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