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四方面军在南下受阻后,决定转而北上,在东边的懋功和西边的甘孜一带进行休整。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四方面军的主力从原来的8万军队骤减至4万,如今的重点任务转向整编、训练和发动民众参与等工作。
王宏坤在红四军军长的职位上已经离开了大半年的时间,收到了上级的指示,要求他重返红四军担任军长。经过认真思考,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条件。这不仅与红四军干部的去留密切相关,也关乎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去向。
红四军在成立之初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军队迅速发展到1.4万人,而在南下作战后,现阶段的战斗力已经减弱至6000余人。此时,红四军拥有6个团,但都没有满员。如果进行整编,只能剩下4个团,其中两个团的领导班子也将被裁撤。过去的三个师,现在只剩下四个团,设立师部已经显得不再合适,师级干部也仅剩下那么几位。
在整编的过程中,冗余的干部数量不少。为此,一些干部,比如陈再道被送往“红军大学”去学习,而其他一些则留下来,比如陈锡联和叶道志等人。军部为了提升整体素质,专门组织了一个教导队,负责训练营和连级干部等各级人员。
那么,为什么要将陈再道调离红四军呢?陈再道是红四军的资深干部,自从第十师扩编为四军以来,他就被任命为师长,王宏坤担任军长,周纯全则是政治委员。在两军会师之后,王宏坤调任红军副总参谋长,许世友接替了军长的职务,而陈再道则作为师长参与了多次战役。
关于陈再道被调去红军大学学习,逃离作战部队,实则是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军队进入了整编、训练、筹粮和开展群众工作的特殊阶段,虽然仍有部分防御性战斗任务,但整体更侧重于军事素质的提高及政治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在张国焘选择南下的背景下,这与中央北上的路线完全不同。
根据陈再道的回忆录,他回忆到上级让他前往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自己因缺乏文化背景而感到学习压力重重。每天都在学习军事理论以及马列主义著作,这使得他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几个月后,他再度被调回至红四军,担任副军长一职。
对于王宏坤而言,把陈再道等人调离四军,送往红军大学学习,恰恰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作为一位极为关心队伍发展的人,王宏坤在再次担任军长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要求:首先是希望对部队进行整编,确保不留下空架子,让富余的干部能够转去学习,以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希望自己能够带领部队走出困境,前往红军大学进修学习。
从这些要求中可以看出,王宏坤调陈再道去红军大学学习,实则是对他个人能力提升的关心与支持。没过多久,陈再道便被提升为副军长,而王政委王建安和政治部主任洪学智也相继被派往红军大学进行学习。王建安离开后,王宏坤临时担任政委,陈再道则成为军长,两人由昔日上下级关系转变为现在的合作伙伴。
本来,王宏坤也计划前往红军大学进行学习,但由于局势的变化,未能如愿。抗战爆发后,他率领385旅与770团驻守陇东,此时又提出前往抗大学习的请求,终于得偿所愿,进行了几个月的学习,随后便被派往冀南前线,负责开辟新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