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2年春天的寒风依然刺骨,李延禄所领导的补充团与戴凤龄的一个营在镜泊湖南端的“墙缝”设置了一个精密的伏击阵地。这条五里长的丘陵大道两旁高耸的巨石,犹如天生的战场,为即将展开的战斗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战斗的气氛紧张而压抑,一切都在等待那一声命令。
战斗即将爆发,随着李延禄手中信号枪一响,那响亮的枪声宛如死神的召唤,随之补充团的士兵如幽灵般从隐藏的巨石后迅速现身,手榴弹像暴风雨一般从四面八方落下,将日军困于这片狭窄的“墙缝”中。那么,这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伏击是如何一步步筹划出来的呢?
伏击前的筹备:弹药补给与战地选定
1932年3月,李延禄在王德林的支持下,获得了充足的弹药和物资,为即将进行的伏击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王德林作出决定,放开抗日救国军的弹药库,确保李延禄及其部队能得到所需的后勤补给。接着,李延禄开始动员运输队伍,组织将弹药、手榴弹等重要物资运送至指定集结地。他利用夜晚的掩护和曲折的山路,降低了途中遭遇敌人侦查的风险。运输队的车辆来回奔波,车轮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像是通向胜利的足迹。
对于伏击地点的选择,李延禄经过了反复的考察后,最终决定将战场设在镜泊湖南端的“墙缝”。这一地点是一条五里长的丘陵大道,天然的地形使其成为伏击的理想之地。两侧巨石林立,形状各异,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岩石之间的空隙有宽有窄,远处的石缝足以容纳全副武装的士兵通过,而近处的狭小缝隙,仅能容纳一人,给士兵提供了完美的隐蔽场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战斗准备,李延禄指挥士兵们利用周围的岩石和丘陵,搭建了临时掩体,掩盖了伏击的痕迹。他们搬动岩石、填补空隙,使士兵在战斗中能够尽可能地隐藏身形,确保了伏击的成功。
战前部署:精心布局与力量分配
在战斗前的周密部署中,李延禄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确的规划。他为补充团的每一个小队和班级安排了明确的任务,确保他们能够在“墙缝”底部有效地展开打击。这些伏击点的选择依据地形优势,力求最大化每个小队的火力输出。
李延禄特别重视如何利用手榴弹的效果,他指定了专门的士兵负责投掷手榴弹。这些士兵都接受过严格的训练,掌握了精确投掷手榴弹的方法,确保最大程度地伤害敌军。此外,李延禄还部署了机枪组,这些机枪被安置在高地上,能覆盖更广阔的射击区域,为步兵的进攻提供强力支援。
与此同时,戴凤龄的一个营负责固守伏击圈的入口,这个营的部署十分精妙。每个射击点都经过精心选择,能够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力,从而封锁敌人的任何退路。戴凤龄的部队利用沿途的岩石、树木等天然障碍进行了掩护,布置了多层防线,确保了日军无路可逃。
李延禄在指挥上也极为细致,确保每个士兵都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地面指挥,所有部队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到达各自位置,同时保持紧密联系。为了确保战场沟通畅通,他还特意安排了信号员,使用旗语和无线电设备传递命令和战场信息。
伏击发起:突然袭击与初步胜利
随着天色微亮,天野旅团的先头部队按照计划向“墙缝”推进。这段山路因为曲折而狭窄,迫使敌军不得不缩小队形,增加了他们被攻击的脆弱性。在这种天然的狭窄地带,日军队伍只能单行通过,而两侧的岩石则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完美的伏击条件。
正当日军先头部队自信满满地进入“墙缝”最窄处时,李延禄站在隐蔽的观察点,紧握手中的信号枪。随着一声枪响,战斗的序幕被拉开,这一声枪响如同死神的号角,标志着战斗的开始。
在信号枪响起的瞬间,补充团的士兵们迅速从掩体后冲出,精准地投掷手榴弹,轰然爆炸的声响将日军的队形彻底打乱。爆炸的冲击波和火光使得敌人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在迷雾和尘土中不知所措,痛苦的呻吟声四起。
烟雾与尘土迅速弥漫开来,视野被完全遮挡。日军因突如其来的袭击而陷入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与此同时,李延禄指挥的机枪组开始开火,精准的射击对敌军造成了巨大杀伤。
在这时,戴凤龄的一个营也开始行动,迅速封锁了敌人可能的退路。机枪与步枪交织出的火力网让日军难以突破,敌人几乎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
日军反扑与中国军队的坚守
虽然日军遭受了初步的重创,但在混乱过后,他们很快恢复了秩序,并准备反击。日军指挥官命令残余部队重新集结,试图寻找突破点。
李延禄早有预料,对可能的反击做了充分准备。他在“墙缝”出口布置了多个神枪手,确保能够对敌军的每一次反扑都进行精准打击。此外,他还在关键位置安排了投掷手榴弹的士兵,随时准备对敌人的进攻进行打击。
日军的反扑始于上午,他们试图用烟雾弹掩护突破口,一部分部队冲向中国军队的火力网。然而,李延禄的部队严密的火力布置很快就压制住了敌军的冲锋。机枪扫射和手榴弹的爆炸让日军的前锋损失惨重,迫使其余部队暂时退回原地。
午后的战斗愈发激烈,日军在失败后继续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试图通过多点突破来分散中国军队的防御焦点。尽管如此,李延禄凭借高效的指挥和周密的战术部署,再次击退了敌人的攻势。
战后处置与战果统计
伏击战结束后几天,王德林和李延禄派遣了一支小队前往战场进行检查。抵达后,他们看到战场上弥漫着焦煳的气味,这是日军尸体的烧焦味。根据村民的说法,日军尸体被堆积成堆,点燃后持续燃烧数日以防止疫病蔓延。
这支小队对战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战斗遗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烧焦的土地、炸裂的石块、被弹片削去一半的树木,还有密集的爆炸坑。通过清理,这些士兵收集了大量散落的日军装备,包括2000支步枪和1500个烧毁的枪管,这些遗物证明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除此之外,战场上还遗留着日军士兵的个人物品,如水壶、背包、甚至是些许个人信件和照片,这些遗留物让战斗的残酷性更加鲜明。为了尊重这些遗物,清理小队尽力处理,尽量恢复战场环境,填补爆炸坑、清理掩体,消除未来的安全隐患。
经过几天的清理,战场逐渐恢复了平静。尽管“墙缝”依然保留着许多战斗痕迹,但已不再是满目疮痍的废墟。这场战斗虽然代价惨重,但李延禄的补充团凭借高效的战术和顽强的毅力,成功摧毁了大量日军,仅以七名士兵的牺牲代价,获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孙振华著. 《处处尘埃》[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