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裕曾两次北伐,先后平定南燕和后秦。第一次北伐平定南燕后,由于卢循的叛军骚扰岭南,刘裕被迫回军。两年后,刘裕再次北伐,最终灭掉后秦。通过这两次北伐,他成功收复了山东、河南和关中等地,黄河以南的区域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两次北伐后,东晋的疆域几乎恢复了西晋时期的版图,除了冀、幽、并三州以及西域外,东晋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机会。然而,这一切并未如预期发展。刘裕在灭掉后秦后,虽然留下一万军队驻守关中,却迅速回师,并未再度北伐。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并非他急于篡位,而是北伐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原因如下:
1. 在刘裕远征期间,他把心腹刘穆之留下镇守京城。刘穆之去世后,为了防止后方出现任何问题,刘裕不得不急忙回兵。
2. 如果继续北伐,他必须先巩固新占领的土地,特别是需要减少对江南补给线的依赖,建立新的北伐基地。这些工作需要时间,无法速战速决。
3. 当时的胡夏和北魏正处于国力上升期,且北方平原非常适合骑兵作战,统一的过程必然漫长且充满挑战。更何况刘裕已年届57岁,显然无法指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
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到隋朝带周自立统一中原的数百年间,曾出现过几次统一的历史契机。刘裕两次北伐几乎让人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但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终导致了北魏和刘宋南朝并立的局面,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机遇、运势和命运,往往都难以把握。
从个人角度分析,刘裕在吞并南燕并灭掉后秦后,匆匆结束北伐并归国,根本不是急于篡位。首先,刘裕从回军到篡晋自立之间,至少有两到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为何急于篡位?其次,刘裕结束北伐后驻军在彭城,这里离东晋都城建康尚有几百公里。如果他真有篡位之心,应该直接围攻建康,而不是选择在远离都城的地方驻扎。因此,刘裕回军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心腹刘穆之的死和新占领的土地尚未稳固,不适宜急于展开新的北伐。
吞并南燕和灭秦虽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总体花费了六七年时间。占领的青州、豫州和后秦的关中地区,都需要时间来巩固与吸收。此时,距离东晋南迁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关中、豫州和青州的百姓,因长期遭受北方胡人反复骚扰与屠戮,已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感降低。要恢复这些地区对华夏正统的认同,无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且,关中和江南的距离较远,南方兵马不擅长应对北方的气候和骑射。如果要再次北伐,最好的办法是从关中、豫州、青州等地征兵,因为这些地方的百姓熟悉夏魏的作战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对江南漫长补给线的依赖。
如果继续北伐,面临的困难将不小。胡夏和北魏作为游牧政权,正在快速崛起,骑射是他们的强项,且北方战场非常适合他们。如果硬拼,统一的过程将变得相当漫长。因此,东晋最好的选择是凭借雄厚的国力,慢慢和胡夏、北魏周旋,就像千年后大清与准噶尔汗国的情况,通过时间和实力的差距,逐渐弥补在骑射上的劣势。
然而,刘裕的北伐并未能够顺利进行,部分原因是关中地区的将领发生内乱。王镇恶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关中地区对南朝的不信任,这也让刘裕想要建立北伐后勤基地的计划彻底破产。如果没有王镇恶等北方威望较高的将领支持,刘裕的北伐难以成功。
刘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两个:其一,他在外征时,心腹刘穆之去世,刘裕为确保后方的安全,不得不急忙回国;其二,北伐是一个长期过程,已近60岁的刘裕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冒险继续北伐。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裕的决策变得愈加保守,这也可能是他未选择继续北伐的原因之一。
总结:刘裕的北伐无疑为他统一全国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会,但由于种种不可控的因素,刘裕未能克服这些挑战,最终未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