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这一点已被历史学界公认为不争的事实。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无可疑问。不过,网络上却流传着一种观念,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一些网友把秦始皇视作暴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历史资料的特定解读方式。
司马迁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同样包含了贬义。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生动地描绘了秦始皇的形象,称他“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这段文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秦始皇在读者的眼中,更加显得冷酷无情。
随着秦朝的二世王朝的覆灭,人们对秦始皇的妖魔化开始逐渐加深。在批评秦始皇的名人中,贾谊、陆贾、董仲舒和司马迁等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他们的身份背景后,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儒生。在这些儒生刻意的描绘下,秦始皇被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而他的统治方式被描述为唯有暴力。
导致这种负面形象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焚书坑儒”,这一直以来被视为秦始皇暴虐的一个根本理由。然而,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焚书坑儒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司马迁在史书中提到:“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由此可见,焚书并不意味着摧毁所有书籍,例如农业、医学、秦国史记以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都是被保留的。此外,焚烧掉的书籍也留下了副本,而坑儒的对象并不是所有的儒生,而是四百多名从事迷信活动的术士。
category:history,content: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书籍管理上采取过严厉措施,比如清朝的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的古籍数量更是不可胜数,正如当时人们所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作家鲁迅曾对秦始皇的遭遇表示同情,他写道:“秦始皇实在冤屈得很,他的过错在于二世而亡,而那些依附新主子的人则不断替他诋毁。但实际上,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反而收罗了许多外邦的‘客卿’,并未局限于‘秦的思想’,而是广泛吸纳了各种思想。”
最后,儒家思想是古代的主要统治思想,而秦国则对法家思想情有独钟。因此,秦始皇与儒家思想的格格不入,使得他自然成为了众人抨击的对象。关于秦始皇的真实形象与历史的复杂性,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