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天刚破晓,位于太极宫内的皇城北面,玄武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此时,秦王李世民带领着一队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文臣武将们急匆匆地进入了玄武门,悄然潜伏在门内的小树林中,焦虑地等待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到来。根据唐代律法,进入宫门的人不得携带武器,然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穿着铠甲,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正是因为他通过收买了守卫玄武门的将领,使得这一切得以顺利进行。
若是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能够识破李世民的计谋并拒绝进宫觐见父王李渊,那么只要天一亮,大臣们一上朝,便会发现李世民一行人的阴谋,届时李世民一行人将无法脱身,局势对秦王府来说将是生死攸关的一战。令人稍感宽慰的是,李建成并未听从李元吉的劝告,毫无防备地向玄武门走来,没意识到自己将要走向命运的终结,成为了自己这一天的祭品。
在古代的军队出征中,一项常见的做法是主帅负责擒王,副帅则擒相。根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带领了九名勇将进入了玄武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九人包括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以及李孟尝等人。虽然没有提到秦琼的名字,但这并不代表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不重要。
许多朋友曾留言询问,秦琼到底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今天,我们不妨来做个简单的分析,确认秦琼不仅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而且他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秦琼的背景。喜欢《隋唐演义》的朋友们对其中的英雄人物肯定不陌生,甚至有些人还为这些人物排了名次,称他们为“隋唐十八条好汉”,这些人物大多来自瓦岗军。虽然很多人物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的秦琼确实存在。尽管正史中对秦琼的身世并未做详细交代,《历城县志》记载称秦琼的家族世代以打铁为生,生活贫困。然而,25年前,济南出土了秦琼的墓志铭,墓志中提到秦琼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北齐的官员,由此可见秦琼并非出身贫寒。
刚开始时,秦琼的仕途并不显赫,他曾在隋朝某位大将身边担任随从,随后随同隋朝的骁将张须陀镇压起义军,在祝阿一战中击败了卢明月部,这一战奠定了他作为“战神”的名声。张须陀战败后,秦琼转投裴仁基麾下,裴仁基随后带着秦琼投靠了李密。秦琼为人忠诚,始终心甘情愿地效忠李密,直到李密败给王世充,才转投唐朝,李世民任命他为马军总管,并予以极高的礼遇。正是由于李世民的接纳和信任,秦琼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期待有机会回报李世民的恩情。
在李世民与尉迟敬德等猛将的帮助下,秦琼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他曾协助李世民在半路伏击尉迟敬德,最终将其打得大败,杀敌两千余人。李渊得知后,盛赞秦琼的战功,并赠予其金瓶。随着唐朝逐步平定北方,秦琼在征战过程中屡立战功,李世民也因此大大奖赏了他。
那么,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与他背后强大的秦王府集团紧密相连。这个集团与太子集团的利益冲突愈发激烈,而李建成准备采取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等猛将自然成为了李建成想要除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建成试图将这些猛将从秦王府调走,并转移到李元吉的麾下,打算将他们一一铲除。得知这一阴谋后,秦王府决定通过军事手段来应对,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玄武门伏击事件。
《旧唐书·秦叔宝传》明确记载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尽管史书并未具体描述秦琼的具体位置,但可以推测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唐代律法,皇子不可私自持兵,但李建成却召募了两千多名勇士,组建了“长林军”,目的在于保护东宫的安全。
然而,李世民在行动上并没有冒然行动,而是通过收买玄武门的守将,避开了宫中的禁军。秦王府的兵力虽然远逊于东宫,但李世民依然通过智勇双全的战略布置,成功策动了这场变局。
在事变后,李建成被杀,李元吉也遭遇了悲剧。东宫的长林军随后展开报仇行动,最终在秦琼的英勇抵挡下,未能达成目的。事后,李世民封赏了玄武门之变的功臣,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显示了他在事件中的重要性。
不过,秦琼在事变后便退出了政治舞台,他表示自己从小便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身体伤痕累累,需要休养。至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去世,葬于昭陵,次年,李世民追封他为胡国公,并在四年后将他列入了凌烟阁的功臣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