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哪位官员的职位最大,并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毕竟只要能够晋升为正一品的大学士,便可被视为最高的官员。那么,清代中谁的升官速度最快呢?或许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和珅,或者是曾国藩,他曾以“十年七迁”著称。
然而,事实上,清朝历史上升迁最快的并不是和珅,也不是曾国藩,而是一个名气较小、政绩也不算显赫的人物——杜翰。
如果你对晚清的历史了解不多,可能对杜翰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如果提到他的父亲——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那几乎没有人不知晓。
杜家是山东滨州的名门望族,在整个清代,山东除了曲阜的孔家和诸城的刘家外,杜家可谓是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文献中常提到杜家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佳话。
杜翰生于1806年(嘉庆十一年),他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便被家族安排了科举入仕的道路。
史料记载,杜翰并非天赋异禀之人,他的科举之路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关系而显得特别顺畅。在院试和乡试这两关中,杜翰屡次未能顺利通过,直到道光二十四年,他才考中进士,年已38岁,成为新科进士中的“老将”。
对于科举出身的官宦家庭,取得进士文凭就意味着比一般的读书人更具优势。杜翰凭借朝中的人脉关系,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担任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散馆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授检讨(从七品)。
在道光晚期,杜翰的父亲杜受田在皇位争夺中立下赫赫战功,咸丰即位后便给予了杜受田极大的回报。原本才华平平的杜翰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青睐。咸丰元年,杜翰被任命为湖北学政。
按照惯例,学政职位三年一任,任期满后通常会得到升职,且这是翰林院官员晋升的重要途径。显然,咸丰有意培养杜翰,但天有不测风云,杜受田在咸丰二年七月因公去世,杜翰因此需要返回江苏处理父亲丧事。
杜受田的去世对咸丰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杜受田不仅是他的得力谋士,也是皇帝的重要辅佐。在为杜受田治丧时,咸丰为表感谢,追赠他太师,并赐银五千两,送灵还乡。
杜受田死后,咸丰的关怀并未停歇,杜氏家族受到重视。杜翰的父亲杜堮曾是翰林出身,官至礼部侍郎,咸丰给予了杜堮礼部尚衔,并全额支付了退休工资。
杜受田有两个儿子,长子杜翰得到了特别照顾。回京之后,杜翰被迅速升职。咸丰二年七月至三年年底,杜翰在短短十五个月内,从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晋升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在清代官制下,文官晋升是严格按部就班的,和珅也经历了逐步晋升的过程,乾隆从未破格提拔过他。通常情况下,京官每三年会进行一次考核,名为“京察”,幸运的官员能每三年升职一次。曾国藩的“十年七迁”已算得上是非常快了,但与杜翰的升迁速度相比,恐怕都显得微不足道。
不仅如此,咸丰三年年底,杜翰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入值军机处,成为了军机大臣。
然而,杜翰的能力并不突出。虽然他的职务一直在上升,但从咸丰四年起,他的品级停滞不前,始终未能进入一品大员的行列。他在工部右侍郎和吏部左侍郎之间调动,但始终未有显赫的政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被迫北逃至热河。作为皇帝的宠臣,杜翰跟随其北巡。在进入权力中心后,杜翰与权臣肃顺建立了密切关系,这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咸丰临终时,遗诏任命了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以制衡两宫太后的权力。然而,咸丰去世后,政局迅速发生变化,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
政变发生后,顾命大臣中肃顺被斩首,郑亲王端华自尽,穆荫被流放,景寿因无作为而受到轻处,其他几位被罢官或流放。杜翰在政变中与肃顺紧密合作,曾激烈反对两宫垂帘,这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慈禧掌权后,杜翰成为她心头的痛,曾一度被判处死刑。就在他生命垂危之时,恭亲王奕?出面救下了杜翰。
奕?与杜家素有矛盾,毕竟在道光晚年,咸丰即位时,杜受田立下了重要功劳,但奕?却出于对舆论的顾忌,最终决定为杜翰求情,称其为前朝大臣之后,且受咸丰器重,故应免死。
杜翰最终侥幸逃脱了死刑,但被罢官流放。后来,他获得了赦免,回乡后杜翰闭门不出,最终在同治五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