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的第十八师师长王兆相向上级提出了调离师长职位的请求,希望能够去其他地方工作。第六纵队是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最早组建的主力部队之一,参与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战斗。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王兆相为何会选择离开前线呢?
第六纵队下辖第十六师、第十七师和第十八师。其中,第十六师可以说是“大哥”部队,实力雄厚;而第十七师在城市攻坚战方面特别擅长,在三次四平战斗、四次四平战斗、以及锦州和天津的攻坚战中,常常被作为王牌预备队投入战斗,战果斐然。在东北军队中,第十七师在攻坚作战方面的能力可谓无与伦比。相比之下,第十八师的战斗水平则显得稍逊一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常有的情况。毕竟第一纵队的第一和第二师都非常能打,而第三师作为新部队,战斗力较弱。因此,作战部队的配置往往是强强联合与弱弱联合相对分开。
在担任师长期间,王兆相心中一直觉得纵队的领导层对各部队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常常忽视第十八师的伤亡情况,而对其他部队则补给及时。这固然是王兆相的个人看法,但背后的考量也许与战略部署有关,毕竟在战斗中,表现突出、战斗力强的部队总是优先得到补充,以确保整体战斗力的稳定和提升。
那个时候,许多干部都渴望在前线锻炼自己,例如担任参谋长的军官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击,连一些政治部门的主任们也希望能赶赴前线参与战斗,像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多次向纵队首长询问可否到前线,但均遭到拒绝,直到最后才得以成行。伍修权被任命为民主联军的参谋长,但回到部队后发现刘亚楼已成为其下属,不得不转任军工生产工作。如此多渴望上前线带兵作战的将领中,王兆相却选择了离开,这种选择显示出他与纵队首长之间无法调和的隔阂。
当时,许多老战友和东总高层也都劝说王兆相留在作战部队,但他的决心已然坚定,劝说无济于事。最终,他选择离开前往地方军区,适逢第二线兵团的组建,许多军分区也在迅速搭建独立师,他的职务由军分区司令调整为独立师的师长。
在他离开主力纵队后,部队参与了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而王兆相则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这些重要战斗。当时,十几个独立师被命令围困长春,虽然他的部队也参与其中,但任务却不多。平津战役结束后,上级希望他留任警备司令,然而他执意要入关。在他进入关内后,平津战役也随之告一段落。
在辽沈战役后,这些独立师被重新编入12个纵队中,南下中南时,这几十个师都划归于地方军区,王兆相所在的第四十九军第162师则组成了衡阳军分区,担任指挥员,并参与了剿匪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告别了作战部队,首先前往军事学院学习,随后被任命为工程兵学校的校长,此后近20年里,他一直在工程兵部门任职,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