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蒋介石的黄埔学生,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胡宗南。他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虽然可能不是黄埔系将领中最擅长打仗的人,但无疑是升职速度最快的那位,并且一度被称为蒋介石的“天子门生”。
尽管胡宗南在军中迅速晋升,成为黄埔系的佼佼者,但他并没有一直保持这种势头。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人都知道,胡宗南在弃军退台后,地位急剧下滑,甚至连曾经对他最为青睐的蒋介石也变得冷漠相对。正因如此,在台湾时期的胡宗南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然而,有一位黄埔系将领的命运却不同寻常。他没有像胡宗南一样一路攀升,也没有像杜聿明那样军事才能卓越,更没有像王耀武那样名声赫赫。看似平凡的他,实际上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的升迁之路更为稳妥,且比胡宗南更深谙官场的运作,成了军界的“常青树”。
这个与胡宗南相比看似低调的将领,便是桂永清。
桂永清,江西鹰潭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一期学员。他的军事生涯经历了两次东征战役,在与陈炯明的作战中,虽然表现平平,既不突出也不差。但一次小小的事件,差点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黄埔军校捷报频传之际,桂永清心生私念,私下挪用了战利品,并将这些本不该属于他的珍贵物品寄回了老家江西。蒋介石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怒,原本准备对其严惩,以儆效尤,甚至下令处决桂永清。然而,正当危急时刻,桂永清的朋友贺衷寒连夜找来何应钦为他求情。作为黄埔军校的战术总教官,何应钦的影响力非同小可,最终在他的调解下,桂永清避免了死刑。
虽然桂永清在军事上并不突出,但他非常擅长与人打交道,深得何应钦的信任。凭借何应钦的支持,他很快恢复了职务。
然而,桂永清的命运并非一直一帆风顺。后来,蒋介石再次将他撤职。那时,桂永清担任某师的旅长,但副旅长的职位一直空缺。为了推荐自己的一位好友邱清泉,桂永清向蒋介石推荐了他,但蒋介石并不同意,而是任命了李默庵担任副旅长。虽然蒋介石的命令已下,桂永清却不予理会,反而告诉李默庵,“这个位置已经有了人,你还是回去吧。”这一举动激怒了李默庵,他随即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结果,桂永清再度遭到撤职。
然而,桂永清似乎总能化险为夷。在何应钦的安排下,他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留学归国后,桂永清被重新重用,担任第27军军长,投入抗战行列。尽管他经历了几次撤职,但他始终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想证明自己。但在兰封会战中,他率领的第27军并未参战,而是直接撤退,这使他再次被撤职。
即便如此,桂永清依旧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惩罚,反而被安排到驻外使馆担任武官,远离战场,肩膀上还增加了一颗星。这一切都得益于陈诚的帮助,桂永清获得了两位国军大佬的支持,这让他始终未遭严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桂永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拔,在陈诚的安排下,进入了海军,成为海军副总司令,后晋升为海军总司令。如此一位屡次犯错却总能升职的人,实在是少见。
尽管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桂永清并未获得重用,但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官场手腕,再度得到了陈诚的青睐,进入了总统府工作,并晋升为陆军上将。在台期间,许多黄埔系的将领未能获得蒋介石的青睐,然而桂永清却是个例外,甚至担任了蒋家王朝的参谋总长。
1954年8月,桂永清因病去世,享年54岁。去世后,蒋介石追晋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桂永清可能不是黄埔系将领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他在大陆时期的职务也并不显赫。但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官场智慧和人际关系,屡次在困境中脱身,最终成了蒋家王朝的“常青树”,这一点无疑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他能够屹立不倒,成为蒋家王朝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关键的原因,便是他得到了何应钦和陈诚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