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晋明帝曾向大臣王导询问当年祖上是如何获得江山的,王导回答道:“…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这句话揭示了司马懿心狠手辣、除掉异己的本性,但正因为如此,司马家族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司马懿作为晋朝的奠基人,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与曹爽的斗争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然而,即便如此,曹魏的军权始终未能完全掌握在司马懿的手中,尤其是东线的指挥权,他始终未能插手。那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出身于显赫的世家,自东汉时期其祖辈便是将军世族,但在曹魏政权中,特别是曹操掌权时,司马懿并未受到重用,始终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这与当时曹魏政权的体制和统治阶层密切相关。
不同于司马懿,曹操出身寒微,其祖父更是宦官,这种寒门出身在当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阶级观念深深扎根在社会中。而正是曹操击败袁绍后,士族开始纷纷投降,尤其是河内的司马家族,他们选择了支持曹操。
司马懿与曹操的首次接触发生在建安六年,当时曹操正在风头正劲,刚刚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曹操听闻司马懿才学出众,便打算征召他入府,但司马懿却因看不起曹操的寒门出身,婉言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尽管曹操曾一度未能完全统一北方,仍需面对刘表、马腾等势力的威胁,但当时的司马懿显然不愿与这位平民出身的曹操合作。
然而到了建安十三年,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已经收复了袁绍和刘表的地盘,马腾也不再构成威胁。此时司马懿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傲视曹操,那将是自掘坟墓,终于在曹操下令征辟时,司马懿乖乖地进入了丞相府。
这一年,司马懿被任命为曹操府中的文学掾,这只是一个负责公文起草的职务,类似今天的文秘官员,意味着曹操并没有真正给司马懿以重任,且显然不完全信任他。司马懿虽然正式为曹魏政权效力,但从职务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力。
从公元208年加入曹魏,到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足足等待了41年,直到70岁才独揽大权。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导在回答晋明帝时所言的部分原因,也体现了司马懿非凡的忍耐力,他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耐心地忍辱负重,直到时机成熟,才展现出他深沉的政治智慧和心狠手辣。
尽管如此,司马懿在曹丕时代的处境有所好转。由于曹操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这一职位专门用于辅佐当时魏王世子曹丕,因此,曹丕与司马懿关系较好。但仅凭与曹丕的关系,并不足以确保司马懿的生存和发展。司马懿真正能够崭露头角的,是他在军事方面的出色表现。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司马懿随曹操西征张鲁,并提出趁刘备入主西川之际,抢占益州。尽管曹操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但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开始显示出自己军事谋略的独到之处。随后,他又参与了曹操的南征孙权之战,这些经历不仅让司马懿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也使得他在军中逐步建立了威望。
特别是曹丕称帝后,司马懿接连被封为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权势越来越大。魏明帝继位前,他甚至成为了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在位时,正值蜀汉丞相诸葛亮不断北伐,六出祁山对曹魏政权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从公元230年起,司马懿被任命为大将军、大都督,开始与诸葛亮在关陇地区展开长期对抗。
司马懿与蜀汉军队在关中地区的对峙,以及最终拖垮诸葛亮的胜利,也与曹魏在东线的防守密切相关。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进军五丈原,孙权也派遣10万大军支援,幸得魏明帝曹叡派遣征东大将军满宠成功击退孙权的进攻,最终导致诸葛亮在五丈原含恨去世。
之后,司马懿继续出征,解决了困扰曹魏十年之久的辽东问题,使自己的军事威望达到了顶点。正是由于他在军中的超高影响力,才使得他在托病不朝的日子里,依然能够通过密切与军中联系,及时发动兵变。
然而,司马懿的军权并未能彻底触及曹魏的东线。即使他最终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东线军权一直在征东大将军满宠手中。由于曹魏的东线对于防守孙吴至关重要,这一职位的掌控,决定了谁能够掌握曹魏在东南的防线。即使在曹爽掌权时,王凌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并且是曹爽的亲信,司马懿依然无法插手东线军权。
兵变后,司马懿最终解决掉了王凌,这为他最终获取了东线的控制权铺平了道路。然而,不幸的是,司马懿最终未能充分享受这一成果。公元251年9月,在王凌自尽后三个月,72岁的司马懿也在洛阳去世。对于他来说,最遗憾的或许就是从未掌控过东线军权。
司马懿死后,胡遵、诸葛诞等人接任征东大将军职务,而诸葛诞后来也反叛,显示出征东大将军这一职位的特殊重要性,最终成了司马懿一生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