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的初期,太平军的势头如日中天,曾一度将清朝政权逼至崩溃的边缘。尤其是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那段时期对清朝来说,无疑是极为危险的时刻:南方的太平天国战局如火如荼,而北方则面临英法联军的进攻,局势一度危急万分。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的后期发展,尤其是天京之变后,太平军的形势急转直下,甚至几乎不再是清军的对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
事实上,早在天京之变之前,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就已出现问题。对于太平军而言,来自广西紫荆山的原始部队是其最为宝贵的精英部队。广西兵被认为是太平军最能作战的力量之一,这部分部队的战斗力曾在早期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太平军的北伐大规模消耗了这些宝贵的精锐。虽然后来太平军不断补充兵员,但新兵的质量远远无法与广西老兵相比,导致其战斗力较之前大幅下滑。
相反,清军(尤其是湘军)在与太平军的长期交战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强有力的应对能力。
对于洪秀全而言,天京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巩固了权力。由于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翼王石达开也被迫逃离,太平天国的实际控制权完全落入洪秀全手中。然而,这场变故也深刻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根基。原本,杨秀清负责太平天国的军事部署和行政管理,天京之变的发生不仅让杨秀清丧命,还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后勤和管理系统几乎陷入瘫痪。洪秀全虽想亲自掌控一切,但其管理能力有限,致使太平天国的运作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加之高层内斗频发,导致了前线指挥的严重失调。例如,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将领之间的协作不力,使得战斗过程中频频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成效。
天京之变不仅导致了高层的内耗,还让石达开及其麾下的精锐部队大量流失,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整体军力。石达开最终逃亡四川,最后在大渡河一带被清军击败并身亡,紧接着太平天国也步入灭亡的命运。若没有这一系列内部分裂,太平天国或许依然难以逃脱灭亡的结局,但至少能延缓与清朝的对抗,或许能与清廷周旋更长时间。
此外,天京之变带来的内耗让太平天国的凝聚力大大下降。很多基层太平军战士纷纷流传“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的歌谣,表明了士气的低落和民心的涣散。这种心态也导致太平军在恢复战力和士气上,几乎不可能再恢复到天京之变前的巅峰状态。
与此相对,尽管清朝政权在腐败上依然严重,但在行政管理和军事运作上,清廷的能力依然强于太平天国,尤其是在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从咸丰朝更替为同治朝,尽管同治帝本人并非实际最高领导者,但当时的朝廷领导层比咸丰更愿意面对现实,并推动了洋务运动。通过洋务运动,清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列强的态度也逐渐倾向于支持清朝政权的统治。因此,太平军不仅面临着更加成熟和强大的清军的压制,还要承受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
在内乱和精锐部队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太平军无疑陷入了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清朝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而太平天国则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走向衰亡,其最终灭亡似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