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第一次危机,源于吕后专权,史称“吕后之乱”。
刘邦的妻子吕雉权力膨胀,差点让刘家丧失江山,权力几乎落入了吕家之手。刘邦作为开国之君,虽识人如神,但他是否察觉到自己妻子的野心呢?
吕后势力的崛起
吕后为人刚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所诛除的大臣很多都与她有关。《史记·淮阴侯传》里提到,吕后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没有太多“存在感”。在反秦的初期,吕后带着家人留在沛县,直到刘邦成功推翻秦朝后,才将家人接到一起。然而,随后的楚汉战争让吕后陷入困境——在彭城之战后,她和刘邦的父亲都被项羽俘虏,做了三年的俘虏,直到楚汉双方达成协议,吕后才得以释放。
可以说,在刘邦打天下期间,吕后虽然处境艰难,但几乎没有做出显著的贡献。然而,随着刘邦统一天下后,吕后的影响力逐渐上升。
刘邦虽为天子,但因无强大宗族支持,又不完全信任大臣,唯一能信任的便是自己的妻子——吕后。吕后凭借她的才能、果决和必要时的残忍,帮助刘邦铲除异姓王,巩固了大汉王朝的统治。《史记·淮阴侯传》里,刘邦的朋友、燕王卢绾就提到,“汉族淮阴,复除彭越,皆吕后计”。这意味着吕后在关键时刻的计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与吕后的利益一致
在吕后势力日渐强大时,刘邦有过担忧,毕竟,一旦吕后掌控大权,可能对整个大汉政权构成威胁。然而,刘邦却始终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行动来制约吕后的权力。
在刘邦的心目中,吕后的地位不可轻视,因为她不仅帮助刘邦除掉异姓王,还能有效维护政权稳定。因此,尽管吕后的权力越来越大,刘邦依然没有过多干涉。两人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刘邦希望王朝能够长治久安,而吕后则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帝位,保持吕家的权势。
改立太子未果
刘邦曾一度考虑改立太子,试图借此削弱吕后的影响力。公元前197年,刘邦提出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然而,这一提议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很多重要大臣都站出来坚决反对更换太子。御史大夫周昌甚至直言:“陛下虽然想要废了太子,但臣不奉诏!”叔孙通则表示,如果废除太子,将引发严重后果,类似于秦始皇废长立幼的悲剧。
尽管群臣反对,刘邦依然未放弃想法,这时吕后非常紧张,找到了已经闭门不出的张良,希望他能提出对策。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当时四位高人——“商山四皓”,这几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原本一直避开刘邦,却愿意辅佐太子。刘邦见到这一局面后,顿时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刘邦的政治智慧与制度约束
刘邦最终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打算,他认识到,吕后作为太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太子稳定大汉的政权。同时,刘邦也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控制吕后的权力。因此,他开始通过制度来限制吕后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白马之盟”,这是刘邦与群臣的一项誓约,约定非刘姓者不得为王,确保大汉政权不被外姓夺走。尽管此盟的直接目的并非针对吕后,但它在吕后专权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刘邦临终前,曾下令杀掉自己忠心耿耿的将领樊哙,原因是有人告密称樊哙与吕氏关系密切,可能助力吕后。然而,由于刘邦的去世,樊哙并未被处决。
吕后的权力与大汉的稳定
在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虽有不少批评和争议,但她的专权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大汉王朝刚刚建立,内忧外患,吕后凭借强大的政治手腕,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吕后虽然培植了吕氏势力,并且屠杀了刘氏宗亲,但在她去世后,吕氏并没有能力推翻刘家政权,反而促使了政权的过渡。
尽管吕后被认为野心勃勃,甚至有残忍的恶习,但从大汉政权的长远考虑,她的专权实际上是确保了大汉的过渡和稳定。因此,在历史上,吕后的权力虽然有争议,但也确实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刘邦临终未除吕后,这背后并非刘邦没有察觉吕后专权的潜力,而是出于当时大汉的稳定需要。至于后来的吕氏乱政,虽然给大汉带来了一定的动荡,但最终仍未能撼动刘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