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国荃攻占天京后,忠王李秀成带着幼天王逃亡,但不久后便被俘。李秀成在洪秀全去世后,实际上成了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按理来说,他应该被押送到京城,在午门前举行一次盛大的献俘仪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彻底失败。然而,李秀成却在金陵被曾国藩秘密处死,这一决定非常出乎意料,因为曾国藩一贯谨慎低调,极少冒险。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处死李秀成?朝廷为何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呢?
曾国藩处死李秀成的动机
天京收复后,曾国藩与他的秘书赵烈文一同来到金陵。当时,曾国藩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报告洪秀全的死讯以及幼天王的下落,二是如何处理李秀成。第一件事,曾国藩处理得很妥当,避免了朝廷的疑虑;第二件事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反复思考后,才做出决断。
曾国藩找赵烈文商议,表示打算将李秀成就地处决,而不等朝廷的命令。赵烈文认为李秀成绝不能被押送到京城审判,最好在朝廷发出命令之前先下手为强。这一建议坚定了曾国藩的决心,但他也感到有些不忍,因为他认为李秀成是个有才之人,于是亲自去看李秀成,跟他进行了最后的谈话。
在谈话中,曾国藩告诉李秀成,决定要等待朝廷的指示,而他并不能做主。第二天,曾国藩派人告诉李秀成,“你无法逃脱国法,曾大帅不能为你开脱。”李秀成听后,表示感激,并说:“中堂厚德,铭记在心,今世已误,来生愿报。”李秀成信以为真,直到死也没有知道,是曾国藩亲自决定处死了他。
虽然曾国藩决定了李秀成的命运,但他并没有对李秀成实施极刑,而是仅仅斩首,并将其尸体装殓后送至各省,作为示众。
曾国藩的真实动机
尽管曾国藩的做法看起来似乎充满仁义,但从背后的动机来看,他其实是担心李秀成被押送到京城后,可能会说出一些对他和湘军不利的话。李秀成的口中可能透露出以下几个敏感问题:
1. 关于“圣库”问题:天京被攻占后,曾国荃带兵抢劫,而李秀成对此有很深的了解。如果李秀成到京后揭露这一点,曾国藩和湘军的声誉会受到很大打击。
2. 曾国藩的战绩水分:在曾国藩的多次奏报中,他夸大了自己的战功。李秀成如果被送到京城,可能会揭露这些战果的虚假。
3. 金陵的失误:在金陵城被攻破后,湘军的纪律松散,对太平军几乎没有防备,这直接导致幼天王和李秀成轻松逃脱。这一系列问题暴露后,曾国藩和湘军的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
基于这些考虑,曾国藩在得知真相后,决定果断处决李秀成。为了避免李秀成泄露不利信息,曾国藩决定将他就地正法,而不再将其带到京城。
如何让朝廷接受曾国藩的决定?
虽然曾国藩冒着巨大的风险处死了李秀成,但他并不急于向朝廷报告。他知道,杀掉李秀成后必须给朝廷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曾国藩上奏给朝廷,解释他的决定,并且非常巧妙地包装了事件的细节。
在奏折中,曾国藩提到,李秀成已经没有赦免的可能,若将其押送到京城,他可能会绝食而死,或企图逃跑,这些情况会引发更大的麻烦。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不确定的后果,他决定就地处死李秀成。为了确保朝廷能接受,他甚至在奏折中附上了李秀成的“自述”,这份供词详尽地叙述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内部情况,虽然很多内容经过了曾国藩的删改。
最后,朝廷看到曾国藩的报告和李秀成的供词后,虽然有些疑虑,但最终未对曾国藩的行为提出质疑。毕竟,曾国藩和他的兄弟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并不希望为这些细节问题与他们发生冲突。
通过一番周密策划,曾国藩成功地让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李秀成的死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彻底失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