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因为长期担任“副手”角色,一些人把他说成“天生的辅助”,其实他的能力并不容小觑。有人曾对周总理是否具备帅才提出质疑,但事实恰恰相反。
早在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周恩来就以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身份多次出现在战斗前线,展现出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他能够冷静分析敌我态势,具备极为敏锐且精准的军事判断力。 以武力对蒋介石的斗争为例,周恩来明确指出从全局来看,政治上不宜再继续缓和和妥协。上海暴动发生后,错误已经造成若干后果,如果继续拖下去,敌人会继续推进、我方却可能后退,政权的领导权也会落入右派手中。这不仅会让左派失去信心,更可能使整个革命陷入失败。这样的判断,说明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关于军衔的问题,1955年军衔评定结束后,许多老同志称他为“副帅”;当时拟授予他“大元帅”的称号,但他和相关人员都没有接受授衔。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周恩来在1989年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中央军委确定有33人被授予“军事家”称号;1994年又增补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3人,周恩来的排名仅次于毛泽东,位居第二。 为什么是第二呢?因为他在多项关键职务中有突出表现: - 最年轻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 中央军委书记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 红一方面军和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这些经历,即使放在十大元帅之中,也十分突出。 事实上,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基本被公认为最高统帅。1937年王稼祥带来共产国际的指示时,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已坚如磐石。与毛泽东并肩走过多年风雨的同志,彼此之间都非常了解,深知只有毛主席的领导,革命才能走向胜利。 周恩来在谈及与毛泽东的关系时,多次表示:“毛主席负责战略层面的工作,我只能处理战术方面的事务,至于能否当好助手,我还没有十足把握。”这虽是自谦之语,但也体现了他愿意充当助手、愿意做配角的自我认知。 帅才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是在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因为毛主席的存在,其他潜在的“帅才”往往没有机会充分施展才华;但他们也并不奢望去追求这种机会,因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清楚毛主席是千年一遇的天才。让毛主席统领全局,既符合他们的愿望,也符合全国人民的心愿。 也有人对朱徳的军事水平提出质疑,认为他看上去战功不显,却能成为十大元帅之首和三军总司令。对周恩来,同样存在一些疑虑——有人说善于作战的人往往没有显赫的个人战功,周恩来和朱德似乎就属于这类人。其实,周恩来并非没有战功,他一直有卓越的军功。他并非一般的军事家,而是伟大的军事家,不仅拥有丰富的军功积累,还有系统且成熟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些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