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跟随我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东吴的历史上有三位著名的权臣,分别是诸葛恪、孙峻和孙綝(陈)。其中,孙綝的权势最大,且年纪最轻。他是唯一敢于废立皇帝的权臣。既然孙綝的权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他最后却被吴帝孙休轻易地除掉呢?让我来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出身宗室
孙綝出生在东吴的黄龙四年(231年),是东吴将领孙绰的儿子。孙绰的曾祖父孙静与乌程侯孙坚是亲兄弟,这让孙綝成为了孙权的堂侄孙,属于东吴的宗室成员。孙綝年少时便被任命为偏将军,显示出他不凡的背景。
二、掌握大权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病危,临终时将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堂弟孙綝。年仅25岁的孙綝迅速成为东吴最有权势的人,担任侍中兼武卫将军,开始主宰朝政。然而,权力的迅速膨胀引起了不少不满。吕据本是孙权为孙亮挑选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曾经对孙峻的专权心生不满。当孙峻将权力直接交给孙綝时,吕据感到愤怒,因为孙綝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且年纪尚轻。吕据联合了其他将领,开始策划推翻孙綝。
孙綝得知后,采取了果断措施。他先是将滕胤任命为大司马,调往武昌镇守,而吕据则被迫南归,与滕胤联合策划暗中反抗。孙綝决定先发制人,派遣堂兄孙虑带兵阻挡吕据,并指使刘纂和唐咨等将领协助讨伐吕据。由于吕据的家人被孙綝控制,他只得屈从。吕据最终无法抵挡孙綝的打击,选择自杀。
紧接着,孙綝命令华融和丁晏与滕胤联系,试图让滕胤离京。然而,滕胤怀疑孙綝不会轻易放过他,因此决定先行扣押华融和丁晏,准备自卫。孙綝怒不可遏,将滕胤定为叛贼,并调遣大军围攻。最终,滕胤被困,未能支援吕据,被孙綝所杀。
三、残暴嗜杀
孙綝杀死吕据和滕胤后,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吴帝孙亮只能将他封为大将军、永宁侯。此时的孙綝变得越来越傲慢,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权力,令朝中的百官愤怒不已。孙虑曾经为孙峻排除吕据,但看到孙峻冷落自己,后悔未能站在吕据一方。于是,孙虑与将军王惇密谋除掉孙綝。然而,孙綝获悉此事后,决定先发制人,先杀王惇,再逼孙虑自杀。
太平二年(257年),曹魏的大将军诸葛诞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权而起义反叛,并向东吴求援。孙綝决定派遣文钦、唐咨和全端率三万大军前去支援诸葛诞。然而,魏军调动了超过二十万兵力,将东吴的援军困在了寿春。尽管孙綝增调五万大军支援,但最终吴军依旧惨败,损失惨重。
孙綝不甘心失败,继续派遣朱异增援。但在多次支援失败后,朱异决定放弃,认为魏国强大,吴国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战争。最终,孙綝决定处决朱异,而后派遣弟弟孙恩继续支援诸葛诞。但在太平三年(258年),诸葛诞最终败亡,而孙恩也因未能及时支援而撤军。孙綝不仅未能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在魏国获得任何领土,还因杀害了朱异等名将,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威望。
四、擅行废立
太平二年(257年),孙亮已经十三岁,开始亲自处理政务,并对孙綝的一系列失误表现出不满。孙亮多次责备孙綝,但孙綝却以病为由逃避面对。此时,孙綝派遣自己的亲信驻守东吴重要地区,企图巩固自己的权力。
太平三年(258年),由于百官对孙綝越来越不满,孙亮与姐姐孙鲁班、太常全尚和将军刘承等人商议,决定除掉孙綝。然而,由于计划泄露,孙綝早有准备,先行杀死了全尚与刘承,并将孙亮和孙鲁班囚禁。随后,孙綝召集朝臣,以孙亮“昏庸无道”为由,提出废除孙亮的帝位。百官虽心生震惊,但由于孙綝的威压,他们只能默默同意。
五、恶有恶报
孙休继位后,施正认为孙亮的兄弟、琅邪王孙休是一个贤明之君,因此劝孙綝立孙休为帝。孙綝最终同意,并指派宗正孙楷迎立孙休。但此后,孙綝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假意辞去大将军的职务,而孙休出于礼节极力挽留,甚至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
然而,孙綝的权力迅速膨胀,超越了孙峻的地位,成为东吴最具权势的人物。孙休虽然表面上礼待孙綝,但却心生不满。孙綝认为孙休的拒酒之举是对自己权力的挑战,于是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并秘密与将军张布密谈此事。张布将这一动向报告给孙休,孙休于是开始采取行动。最终,孙休邀请孙綝赴宫宴,借机将其逮捕。
在孙綝被捕后,他向孙休求饶,表示愿意被流放或为奴。孙休听后,指责孙綝擅自废立皇帝,屡屡杀戮忠良,并最终将他处决。这时,孙綝还未坐上权力的巅峰便已坠落,而孙休的决断和快速行动,恰恰显示了他对局势的掌控。孙綝的倒台,标志着他为自己的野心和残暴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总结
孙綝的悲剧告诉我们,权力的欲望往往能带来无尽的灾难,而滥用权力、缺乏人心的支持最终只能导致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