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嘉平三年,司马懿因病奄奄一息,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躺在床上,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我死之后,你们要好好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司马懿所说的“小心谨慎”,是他一生的处世原则,也是他留给儿子的教诲。四十多年在乱世中沉浮,司马懿深知“低调做人,谨慎行事”是生存和胜利的关键。正是这份“谨慎”让他从无数英雄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三国乱世的赢家。
01. 低调做人,谨慎行事
《菜根谭》曾言,世间最大的功劳,不该有一丝“矜”字。人生在世,越是自我张扬,往往越容易遭遇挫折。一个人若过于狂妄,最终必定会从高处摔下来;而那些懂得低调、谦逊的人,才能避开灾难,长久生存。
许攸原本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因家人犯法被捕,便投靠曹操,献策奇袭乌巢,成功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许攸的这一功绩,让他开始飘飘然,变得自负,甚至轻慢曹操。建安九年,他帮助曹操攻破邺城后,屡次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无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笑着回应,但内心却积下了不满。
某日,许攸得意地从邺城东门出,口出狂言:“没有我,曹操进不了这个门。”有人将此事告知曹操,曹操借机将其逮捕并斩杀。许攸的结局正是自负带来的祸端。
正如曹芳评价司马懿:“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司马懿虽然功勋卓著,但始终不曾骄傲自满。
公元225年,曹丕提升司马懿为抚军大将,负责许昌的政务。作为非曹氏宗亲却能执掌如此重任,这本该是至高荣誉,但司马懿并没有喜形于色,反而拒绝了最初的任命:“臣不敢接受这些官职。”直到曹丕再三坚持,他才接受。
曾国藩曾说:“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至大。”有实力的人,既不自夸功高,也不自负位置,默默实现自己的抱负。
02. 不炫耀才华,谨言慎行
有一日,曹操收到塞北送来的酥饼,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将其放在案头。杨修见此,毫不犹豫地与众人分食。当曹操询问时,杨修自得其乐地答道:“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背丞相之命呢?”曹操虽然笑着回应,但内心早已心生反感。
正如司马懿所言:“聪明到这个地步的人,命也不长了。”杨修自以为聪明,处处炫耀自己的机智,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后来,曹操攻汉中时,刘备坚守拒守,曹操进攻无果,准备撤军。此时,曹操随口传下一个命令“鸡肋”,杨修立刻开始收拾行李,并且解释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指的就是汉中。”正是杨修过度自信,曹操最后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处死。
有才华的人,往往藏匿锋芒,等待时机。而自大的人,总是恣意显摆,最后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司马懿深知这一点,在曹操手下,他始终保持低调,不争功、不显赫。即使在曹睿的托孤大臣中,他也从不张扬,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履行职责。
03. 稳扎稳打,审时度势
孙权曾称司马懿为“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在三国间堪称一流,但他从不依赖一时的勇猛,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景初二年,魏明帝命司马懿攻打公孙渊,问他公孙渊可能的对策。司马懿分析道:“若公孙渊选择弃城逃走,则是上策;若他在辽水抵抗我们,那是次策;若坐守襄平,他必定成为俘虏。”尽管司马懿的预测精准,但他依然步步为营,采取示弱之策,最终成功平定叛乱。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蜀军已经处于困境,司马懿凭借魏骑本可一举击败蜀军,但他选择了坚守阵地,不轻易出击。即使诸葛亮用激将法送给他一套女装,他也毫不在意,收下并穿上。最终,蜀军因疲惫不堪,诸葛亮去世,而司马懿一举定乾坤。
司马懿从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他人。他深知自信重要,但过度自信会导致失败。一个真正的智者,总是踏实做事,审时度势,稳步前行。
结语
《道德经》有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一个人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傲慢和自负。唯有低调、审慎,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