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提出干部要年轻化,并相继设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中顾委)。不少资深干部被选为委员,继续在二线发挥作用,传授经验、带动后辈,同时也有些老将离开一线,转去人大、政协履职。总的趋势是通过新老交替,让改革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好地衔接。
然而,陈先瑞并没有进入中顾委,也没有在人大或政协履职,结果一无所获。总政主任当时只好对他表示歉意,场面显得有些尴尬,陈先瑞只能苦笑以对。
陈先瑞作为十二大代表,起初在中顾委的预选名单中,他顺利通过预选,接着进入正式候选人名单。按理说,一旦入选就有望成为委员。但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有人提出考虑名额的分配时,建议让离休的干部不要进入候选名单,以便让尚在职的人员获得更多机会。
1981年1月已经离休的陈先瑞,就这样与中顾委擦肩而过。关于其中的具体原因,公开记载并不充分,外界不得而知。
对于他没有进入中顾委,作为新任总政主任的余秋里表示“真对不住”,只能尴尬一笑。如果他当时进入中顾委,或许可以澄清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所处的误解。陈先瑞曾是十一届的候补委员,理论上应参加每次全会;但那次会议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而实际上他也可能被混淆了身份。若他能够进入那次中顾委,自然也就能把那个历史问题说清楚、解释清楚,只是未能如愿。
不久之后,人大常委会的选举也在进行。像欧阳毅没有进入中顾委,却被安排到人大担任常委。总政也曾推荐他进入人大常委,但这一步并没有真正落地,未能落实。
两次都未果,都是因为离休的原因。
同一时期,其他干部在1982年仍在职。随着“干部年轻化”号召的推进,一线的老将、老干部逐步转入二线岗位,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二线与一线的区别在于前者仍保留一定的建议权和工作权限,仍然可以参与起草文件、下基层视察等活动;而离休则意味着完全脱离了工作状态。
说到底,他从一线很快转向离休的经历,颇具戏剧性。1979年他突然被告知要从成都军区调到兰州军区,担任顾问并出任顾问组长,工作仍然充实。干了两年后,又被通知离休,且没有提前谈话。究竟是身体原因,还是以往任职中的问题所致,外界不得而知。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讲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