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北京的早晨并没有什么异样,地铁里还是有人睡着有人刷手机,只不过商务部的公告像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信息一滴一滴地漏进网络,翻译软件都快烧坏了。
我打开微博,热搜蹦出来一串关键词,永磁体、6N纯度、军工、AI,评论区全是“美国慌了”“供应链断了”,其实慌不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数据还是真实的,一个数字扎进眼里:1.2万多条供应链,直接被波及。
“美国不是有矿山吗?”这话在2025年还有人问,当然有,芒廷帕斯那一块地,每年都在挖,但挖出来的东西像半成品,转不成高端货,技术像堵墙,横在眼前。
我查了点脏数据:全球92.3%的稀土精炼在中国,重稀土分离专利,七成在中国手里,美国自家能提纯的只有6种,还纯度不够99.5%,连特斯拉的电机都要靠进口。
“那美国能不能自己做?”采访了下材料圈的朋友,答案很冷:“你猜,建厂审批得排几年?”MP Materials在德州的工厂刚试投产,年产量1000公吨,USA Rare Earth在俄克拉荷马州,2026年上半年才开工,规划里写着5000公吨,现实里还没影儿。
“军工需求每年多少?”“不止这些。”朋友笑了下,像说笑话一样,军用重稀土年需求直接把两个新厂吃光。
再问环保审批,回复是:“你信不信能拖五年?”美国的环保流程,企业都快被拖没了,砸钱是砸钱,底下的环评报告厚得能垫锅,进度表上总有一行写着“延期”。
中国这边呢?江西有家厂一年靠废料就炼了4500吨稀土氧化物,城市矿山,绿色闭环,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把别人扔掉的再榨一遍,效率像开挂。
网友评论有点意思:“不是卡脖子,是掐七寸。”但官方口径说得温和,留了两个月缓冲,还说人道救援可以豁免,标准很细致,但细节藏刀刃。
“那美国企业怎么办?”有人在微信群里发问,我看到有供应链经理回复:“先找替代,找不到就囤货,能囤多少算多少。”另一边,芯片公司工程师直接说:“短期没解,长远只能等国内技术突破。”
“会不会有人偷着走货?”有个业内大佬开玩笑:“别想了,这次连第三方都盯着呢,脚底下全是钉子。”
再说回中国的逻辑,从2025年开始,稀土合金新材料专利还在往上走,原料出口变成高端产品出口,思路很清楚——资源不能白白卖,技术才是盾牌。
“那美国还有机会吗?”我也不知道,只能说五到十年内很难补齐短板,尤其环保、专利、核心设备,缺一不可。
现场感怎么来?我想到一个细节:某大厂采购部的白板上,稀土材料后面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旁边还有人写了“等消息”,气氛很像高考前夜。
自问自答一把:这次中国的决定,是不是理性?理性,绝对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矛盾还在那儿,局势没到头,MP Materials和USA Rare Earth的产能规划,能不能撑起美国的野心?没人敢打包票,新能源、军工、半导体都悬着一口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能提前剧透。
只知道2025年10月9日这个节点,谁也回不去了,局势已经换了剧本,未来的焦灼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