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文官体系中,许多官职都存在“一岗多职”或“一岗多衔”的情况,这在官方术语中被称为“例兼”。其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总督、巡抚通常会同时兼任兵部、都察院的职务。
除了督抚职位外,京城的其他衙门中,也有不少官职采用了“例兼”的方式,尤其是内阁。内阁是国家的核心机构,其组织和职务设置延续了明朝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内阁的最高官员是大学士,下设有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职。
在顺治时期,内阁的学士职务品级为正五品,通常包括六位满洲人和四位汉人。到了康熙时期,内阁学士的品级发生了较大变化,改为例兼礼部侍郎的职衔,使得内阁学士的地位和各部侍郎相同,均为正三品。雍正时期,内阁的职制进一步确定,大学士升为正一品,而尚书则升为从一品,侍郎则为正二品。从此,内阁学士例兼礼部侍郎的衔位成为定制,通常被认为是步入高官之路的必经之地。
内阁的二号人物是协办大学士,这个职务是在雍正时期设立的,满汉各有一位。虽然内阁已有大学士,但为何还需要设立协办大学士呢?其原因在于,大学士有时会负责处理内廷事务或被派往外地,内阁日常事务的管理便需要协办大学士来协助,因此协办大学士实际上是内阁的实际掌舵人。协办大学士与各部尚书的品级相同,但其地位稍高于尚书,因为协办大学士在未来往往会直接晋升为大学士,而尚书则需要通过晋升协办大学士才有机会成为大学士。
《清朝会典》规定,凡是由尚书晋升为协办大学士时,仍会兼任尚书职务,这也意味着协办大学士在处理内阁事务的同时,仍是某个部门的最高领导。然而,如果是由左都御史晋升为协办大学士的情况,则左都御史职务就会空缺,不再继续担任。
翰林院在清代初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它隶属于内阁,直到康熙时期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衙门。翰林院的最高官职是掌院学士,通常由内阁大学士兼任。因为内阁大学士大多出自翰林,且每月需定期到庶常馆教授庶吉士,所以由内阁大学士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非常合适。不过,这一安排通常只适用于汉族大学士,因为满洲大学士中许多人并非翰林出身,甚至没有进士资格。因此,满洲大学士通常不会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像和珅在担任大学士兼掌院学士时,就曾引发翰林院士子的强烈不满,认为他缺乏资格。
此外,虽然大学士通常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但也有些例外。例如,大学士或尚书有时会被派去担任顺天府尹,管理京城的地方事务。顺天府尹职责繁重,既要处理地方事务,又需协调朝廷政务,因此常常由当朝的大学士或尚书兼任。这样安排的原因是,顺天府尹职权较重,容易引发政治纷争,因此需要有足够威望的官员来担任。尽管如此,许多大学士和尚书并不愿意长期担任顺天府尹,因为这个职位的压力和复杂度相当大。道光年间的卓秉恬便是一个例子,他曾长期兼任顺天府尹,并且在任期间,京城的权贵都小心谨慎,不敢轻易得罪他。
清朝还规定,虽然大学士有时兼任军机大臣,但这并不算“例兼”,因为军机大臣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务,而是一个临时性质的差事。此外,内阁大学士还可能兼任其他部门的职务,但这种情况不被视为“例兼”,而是属于特例。
综上所述,清代的官制有许多职务是“一岗多职”,这不仅体现了官职的灵活性和效率,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体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