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娴)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从拼一杯奶茶凑满减,到拼一场旅行找搭子,再到拼宠物医疗、拼健身私教。“拼”这个字正在改写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种“万物皆可拼”的风潮悄然兴起,它究竟是对生活的将就,还是生存智慧的体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孙芊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产业导师赵晨,共同解读“拼经济”背后的深层逻辑。
孙芊芊(左) 赵晨(右)
“拼”为何渗透进生活?
在孙芊芊看来,“拼”早已渗透日常,最常拼的可能是拼车、拼单,现在还有拼好饭,这背后是效率与实惠的双重考量。赵晨的体验是拼服务,比如孩子的兴趣课会跟其他家长拼课,还会拼健身课、拼跑团、拼装备。赵晨表示,一次小小的购物就可能被引入社群,只要社群关系相对固定,“拼”的行为就会持续,生命力很强。这种模式甚至衍生出拼好歌、拼好书等文化消费,以及“拼好抱”(拥抱)等情感消费新形态。孙芊芊认为,年轻人已将“拼”视为正常行为模式,其本质是契约型的“轻社交”。
“拼”背后是从“私有”到“共享”
在商业层面,赵晨分析“拼”的经济合理性在于降低成本,比如,拼饭能省钱,而商家通过拼单清库存,获得曝光。年轻一代“财商和玩商双高”,他们非常清楚在玩的过程中要获得什么。他认为,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正从“私有”转向“共享”,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从“占有”到“使用”的需求变化也促使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不断细化。孙芊芊进一步分析认为,“拼”确实反映了新的消费特征,也就是重视共享化、社会化,消费的目的已经不是物品,而是通过消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图片由AI生成
“万物皆可拼”也需注意风险
孙芊芊和赵晨都认为,“万物皆可拼”也需警惕边界与风险。孙芊芊提醒,需要关注涉及人身安全、个人隐私,避免掉入消费陷阱。赵晨从实务角度提醒,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正规平台以保障资金安全,对“非标准类的产品和服务要审慎”,他强调,平台不能只是当中介,需要建立信用评价和投诉通道。
“拼”模式将重塑消费图景
展望未来,“拼”的模式蕴含着优化社会资源分配的巨大潜力。赵晨指出,它能有效利用闲置产能、空间和时间,并能催生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的“共创”新业态。孙芊芊则希望年轻人能在享受“拼”的效率与趣味的同时,把握好“拼与独”的平衡,明确个人舒适区,不要无限让渡自己的权利。
“拼”已经成为一种更高阶的生存能力。它既是年轻一代精明务实的生活哲学,也是消费观演进与社会技术发展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正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消费图景与社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