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各大战略部队开始按照总部命令进行整编,将原来的纵队改编为军,几个军再合组为兵团,以便适应全国范围内的大兵团作战。
在这次整编中,中原野战军进展最为顺利。淮海战役结束后,中野部队在淮北、豫东一带休整,到1949年2月,正式改称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三个兵团,分别由陈赓、陈锡联和杨勇担任司令员。
陈赓的部队长期作为总部直接掌握的战略机动力量,多次配合一野、二野和四野作战,几乎被当作一个方面军来使用,因此由他出任兵团司令毫无争议。陈锡联虽然资历不及陈再道、王宏坤等老将,但他战功卓著,抗战时期就已是八路军主力旅长,深得刘邓首长器重,再加上性格随和、善于团结上下,年仅34岁就能出任兵团司令,也众望所归。
最大的争议出在第5兵团的领导人选上。王近山被称为二野第一悍将,却未能出任兵团司令,只能担任第3兵团副司令。这让他心中多少有些失落,毕竟第5兵团本是他唯一有希望担任正职的地方,但位置却落在了杨勇手中。王近山直接找邓小平政委问:“杨勇凭啥子?”
从战功上看,杨勇确实不如王近山那般耀眼,但邓小平点出了关键:除了打仗,杨勇在其他方面更全面。邓政委的回答既充分肯定了王近山的勇猛,也委婉解释了人事安排的合理性,让王近山心服口服。
实际上,5兵团的构成也是重要原因。兵团下辖16军、17军、18军,共8万余人,其中16军还保留着两个红军老团:136团和139团。136团源自红一军团2师5团,参加过南昌起义,被誉为“红军三虎”之一;139团则是红三军团4师12团的后身,曾参与平江起义。这些红军团的存在,使得5兵团与红一方面军血脉相连,而杨勇正是原1纵司令员,苏振华为政委,两人出任兵团正职自然合乎情理。
因此,出身四方面军的王近山虽然骁勇,但若让他执掌以红一方面军为核心的5兵团,确实不太合适。刘邓首长对此心知肚明。
再说打仗能力,杨勇并非真的不如王近山。在解放战争中,王近山的确更为耀眼,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杨勇指挥的金城战役,展现了高超的大兵团协同作战指挥能力,让各路名将都为之折服,连王近山也不得不承认。
5兵团番号存在一年后被撤销,机关并入贵州军区,所辖三军则各自发展:
- 16军 是我军第一支全套换装苏制装备的部队,虽入朝未遇大战,但长期驻守东北,46师一直保留。
- 17军 于1952年撤销番号,但49师存续,后来划入重建的11军,在1984年“者阴山战斗”中表现突出,93团9连获“英雄连”称号。
- 18军 在1952年改为西藏军区,成为进军西藏的主力。张国华、谭冠三率部发起昌都战役,成功进驻拉萨,奠定了新中国在西藏的根基。此后该部队在对印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也屡建战功。
1955年授衔时,5兵团人才济济:杨勇、苏振华为上将;甘渭汉、王辉球、王秉璋、张国华、谭冠三为中将;石新安、潘焱、吴忠等人为少将。唯一遗憾的是16军军长尹先炳,因在抗美援朝时犯了严重错误,受处分后授衔仅为大校,否则本应是中将之列。
总的来看,第5兵团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在解放战争、进军西藏以及后来的对外作战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将士的贡献在我军历史上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