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失去了荆州,关羽难辞其咎,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何关羽要急于北伐。如果不发动这场至关重要的襄樊之战,蜀汉之后的一系列不幸也许能够避免。那么,关羽为何要这么做呢?从当时的局势和关羽的职权来看,北伐其实是一个合理而且积极的决策。只可惜,在战役过程中,关羽没有掌控好分寸,本来可以成为历史经典的防守战,最终变成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关羽当时面临的形势。
蜀汉的基础太薄弱,起步也晚,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后抓住了崛起的机会,但创业的节奏相当紧迫,时刻让人感觉到压力。208年,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趁机夺取了荆州的四个郡,后来又借来了南郡,最终形成了荆州五郡的根基。接着,211年,张松和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虽然当时刘备刚刚恢复,实力仍然很薄弱,但机会难得,刘备决定冒险。 212年,张松的阴谋败露,被刘璋杀害,刘备与刘璋关系彻底决裂,双方开始交战。从212年到214年,这场战争充满了险象环生,刘备的军师庞统中箭阵亡,刘备的主力部队被困在了雒城近一年,差点因长期围困耗尽粮草。而从荆州调来的张飞、诸葛亮和赵云等人,才让刘备得以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下来。 此时,荆州的精锐部队已经不多,而刘备的扩张让蜀汉本就薄弱的根基变得更加紧张。即使经过了几年的恢复,刘备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到215年,孙权要求刘备归还南郡,而南郡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一旦归还,蜀汉的荆南与益州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因此,刘备最终选择与孙权交涉,划定了“湘水划界”作为折衷,蜀汉只剩下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所掌控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他手中的荆州五郡,早已缩水为三郡。由此可见,关羽的实际战力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那么,关羽为什么还是决定发动北伐呢? 当时,刘备刚刚在汉中与曹魏交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成功吞下了汉中。与此同时,刘备进位为汉中王,并封关羽为前将军,授予他“假节钺”,也就是类似“尚方宝剑”的权力。这意味着,关羽可以直接代刘备出征,而不需要请示,甚至有权斩杀不服从的将士。因此,从职权上讲,关羽有足够的权力作出决策。 但是,关羽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即使他积累了四年的时间,准备还是不充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兵力和粮草的不足。许多人认为关羽因为自傲,想要争取面子才发动北伐,但实际上,关羽的决策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威胁——曹军即将来袭。 219年5月,曹操的军队在汉中惨败后退,但他依然不甘心,于是命令曹仁率军进攻关羽防守的南郡。关羽并不愿意坐等敌人来攻,因此决定主动出击,实施反攻。这种决定并非毫无根据。关羽如果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依赖外援的话,蜀汉的援军远在千里之外,很难及时赶到,而南郡附近的平原地形也不适合防守。 因此,关羽选择了主动出击,将战场引向了荆州北部,这里地形较为复杂,水路纵横,更适合蜀汉的两栖兵力。前期,关羽利用水陆并进的策略,成功地压制住了魏军的优势,打得曹仁节节败退,迫使其撤回樊城。接下来,关羽用水淹七军的战术,一举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壮举。 然而,尽管前期决策正确,关羽后期却因为胜利而过于急功近利,想要进一步扩大战果,结果在樊城陷入了困境。当魏军的援军到来时,关羽的部队因过度疲劳而无法抵抗,被迫撤退。更糟糕的是,东吴趁机发起偷袭,导致关羽最终失去了江陵。 从整个过程中看,关羽的北伐决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在面对实际威胁时作出的积极响应。虽然他在后期未能保持谨慎,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前期策略的有效性。如果关羽能够及时撤退,避免与魏军陷入长期僵持,荆州就能够度过这次危机,蜀汉的北伐战也能成为经典的守战案例。 可惜,历史无法重来,关羽因一念之差,最终没能将这场战斗收尾,留下了许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