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战国四公子”,在近代北京城里也有“京城四少”。其实在民国时期,也流传着“民国四公子”的说法。这四位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可谓声名显赫,或出身高贵,或才华横溢,几乎无人不知。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是北洋军阀张作霖的儿子。民间传言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却依然长寿到101岁,很多人认为这与他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有关。晚年被全面恢复自由后,他选择移居美国,安度余生。
另一位是爱新觉罗·溥侗,字后斋,号西园,别号“红豆馆主”。他是清室宗亲,还是京剧票友中的翘楚,精通古典文学与文物鉴赏,曾在梨园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因才华出众,溥侗与袁克文并称为“民国时期的戏曲奇才”,其代表剧目有《阳平关》《战皖城》。
袁克文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他是袁世凯的次子,字豹岑,号寒云,原籍河南项城,出生于朝鲜汉城。袁克文既风流倜傥,又文武双全。他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曾担任天津青帮的帮主。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即便晚年变卖字画和家产,依旧过得洒脱自在。可惜命运多舛,他仅活到41岁便英年早逝。他的作品《独艳》纸本座屏如今收藏于金陵天渡楼。
最后一位是张伯驹,字丛碧,号“好好先生”,同样是河南项城人。他不仅是爱国民主人士,还精通诗词、书画和京剧艺术,尤以收藏著称。虽然“民国四公子”都有收藏爱好,但真正能称为“大收藏家”的只有张伯驹。他曾收藏蔡襄的《自书诗卷》、范仲淹唯一的楷书《道服赞》、以及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等稀世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这四位“民国四公子”,一个是驰骋政坛、传奇一生的少帅,一个是梨园名声赫赫的宗室票友,一个是风流多才的袁氏公子,一个是被誉为“国宝守护人”的收藏大家。他们的故事在民国风云中留下了独特印记,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