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了起义,随后带领护国军向北挺进,进入四川地区。袁世凯为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想,自然不会容忍有异见的声音,迅速调集了大量北洋军队迎战。 两军在四川泸州的纳溪一带交战,这不仅是两股力量的对抗,更是一场势力悬殊的较量。蔡锷的护国军当时仅有约5000人,而袁世凯的北洋军却有数万之众。两军首次在泸州棉花坡交锋时,护国军损失惨重。蔡锷深知,如果不能尽快击溃北洋军,自己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他深思熟虑后,决定派出一名既聪明又勇敢的将领去带队,打击敌人的锐气,扭转战局。 当时,护国军的形势非常危急,若再失利,极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此时,蔡锷把重任交给了朱德——这个年轻的将领当时年仅30岁。朱德虽然年纪轻轻,但在之前的战斗中并未留下太多显赫的战绩,这次是他一展身手的良机。 朱德接到命令后,立刻赶到蔡锷的司令部。蔡锷见到朱德,迅速指向墙上的地图说道:“你来得正好。棉花坡是个关键位置,我们就像两岸的军队,如果我们先行动,摧毁对方堤岸,敌人就会混乱,我军就能轻松取胜。但如果敌人先下手,我们可能会陷入困境。”
朱德立刻明白,蔡锷希望他去破坏敌人的堤岸,这是决定胜负的一战。他郑重承诺,必定完成任务。 战斗开始后,朱德将部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同时向敌军进攻。面对敌人四倍于己的兵力,护国军的伤亡仍然非常惨重。此时,袁世凯又调来了更多兵力,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第六天,朱德判断必须采取新策略。他决定把敌人左右两翼的兵力引开,减轻正面的压力。这时,有百姓跑来报告,左侧山腰上有敌军新设的指挥部,并且有一名坐轿子的大官。朱德马上派人侦察,得知这是敌军的增援指挥部。朱德迅速决定,派一支营正面佯攻,另派一支营进行偷袭。 偷袭成功,朱德大获全胜,敌人被打得仓皇逃窜,军需物资散落一地。朱德趁机追击,占领了左侧山腰。蔡锷得知此讯后,立刻致电祝贺,并提醒朱德敌人可能会再次反扑。 朱德信心满满地回应:“将军放心,我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蔡锷十分满意,点头称赞:“好!你先稳住阵脚,我马上组织兵力,等敌人出击时,我从两翼攻打。” 夜幕降临,大批敌人悄悄从棉花坡的小树林接近朱德的营地,企图突袭。然而,朱德早已做好伏击准备。敌人一接近,朱德大喊一声,炮火瞬间猛烈轰鸣,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向敌阵。敌人顿时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就在这时,敌军的两翼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喊杀声,朱德一听,便知道蔡锷的援军已到。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冲向敌阵。敌人因为炮火的打击已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瞬间崩溃,败得一塌糊涂。 战后,蔡锷高兴地对朱德说:“你真是一员福将!”棉花坡之战大大提升了护国军的士气,而朱德也因在这场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被提拔为少将。可以说,这是朱德的成名之战。如果没有蔡锷的慧眼识人,把这场艰难的任务交给朱德,这位年轻的将领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