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鹤年(1842—1899),字耘芝,广西浔州府桂平县城厢人。据说其祖上原本居于今天的社坡镇一带,后来迁到县城。1875年(光绪元年)他中举,1893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又历任台湾派驻上海督办粮台兼管营务处、四川省洋务、金矿、商务、保甲等局督办,以及四川布政使等职。
从仕途来看,他是清末桂平籍通过科举走出的最高官员。然而,他前半生仕途坎坷,直到五十岁以后才因贵人提携而平步青云,人生颇具戏剧性。正如一句话所说:
前半生多磨难,后半程遇贵人。
赖鹤年自幼丧父,由祖母与母亲抚养长大。家境贫寒,几乎无法接受教育。但他天性聪慧,加之祖母与母亲教导有方,赖鹤年勤奋好学。幸运的是,当地塾师黄德俊(贵人之一)发现了他的才华,让他免费入学读书。这段“偷学”的经历,让他打下了坚实的读书基础。
然而,天资聪颖并未让他一帆风顺。赖鹤年应试之路颇为曲折,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十岁左右的他才考取秀才名分。次年,他赶上朝廷的“酉年选贡”,被选为癸酉科拔贡生。两年后,他在桂林参加乡试,中举成为举人,并被派往兴安县任教谕,相当于当地教育主管。
成为举人后,他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但他的会试屡屡失利,连考数次均落榜。也正是因为这些挫折,他意外结识了多位贵人。1883年,他在福建落榜返乡途中遇到福建总督何璟(贵人二)。何璟赏识他的学识,让他留在身边教导家族子弟。赖鹤年因此得以接触福建与台湾局势,为后来仕途积累了宝贵见闻。
任兴安教谕期间,他又遇上广西布政使张联桂(贵人三),参与了《广西通志辑要》的修撰。这不仅让他结识了更多官场人物,也为他日后发展铺路。
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近五十的赖鹤年终于以会试第104名的成绩入殿试,考中进士。与他同榜的状元是来自临桂的刘福姚(贵人四),两人关系颇好。刘福姚在殿试点榜时举荐他,使他得授翰林院编修。
中进士后,他没有急于求官,而是上奏光绪帝,请求为母亲新建节孝坊。此前,他祖母已获建坊,此次赖鹤年再次请求,并获批准。他亲自回乡监督建坊,就在今日桂平公安局后墙附近的位置。完成孝心之后,他才重返京城,任翰林官职。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广西人唐景崧(贵人五)出任台湾巡抚,因局势紧急,想起与赖鹤年旧交,于是奏请调他出任台湾派驻上海督办粮台兼管营务处。此时,他的另一位旧友鹿传霖(贵人六)正升任四川总督,也奏请将赖鹤年调往四川。赖鹤年先后主管洋务、金矿、商务、保甲等事务,因政绩卓著,数年间升任四川布政使(二品高官)。
但此时他年过半百,身体日渐不支,尤其眼疾困扰。1899年,他因病请辞,返回桂平。不久便病逝。
五年后,他的儿子赖瑾于1904年考中进士,父子二人也成为桂平历史上最后一对进士父子,传为佳话。
赖鹤年的一生,前半段历尽坎坷,后半段屡遇贵人,仕途渐显辉煌。他不仅以科举功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也为桂平留下了一段值得称道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