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的关键战役。诸葛亮派遣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却因为马谡轻敌冒进,被魏国名将张郃击败,导致街亭失守。这场失败直接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无功而返告终。早在刘备生前,就曾评价过马谡,说他“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然而,为什么诸葛亮明知马谡有这个短板,还要让他去守卫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对诸葛亮而言,从整体战略来看,北伐的重点并不在街亭本身。街亭的防守任务并不是一场复杂的攻坚战,而是一个只需坚守即可的机会。马谡只要守住,不必主动进攻,难度不大,反倒是一次可以积累军功、证明自己的机会。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还派了老将王平作为副手,按理说实力配置已足够。若马谡稳扎稳打,只需防守一段时间,问题并不大。然而,马谡自作主张,脱离节度,最终导致全盘溃败。
值得注意的是,马谡兵败时,王平依然保持冷静,并没有因此而失态。如果不是马谡执意乱来,由王平独自防守街亭,未必不能守住阵地。由此可见,街亭固然重要,但在诸葛亮的整体部署中,并非最核心的环节。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更像是一次“试用”和锻炼。然而结果却证明,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睿智人物,也有“千虑一失”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不用赵云和魏延这样的名将来守街亭呢?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将领可用者寥寥,能独当一面的只有赵云和魏延两人。根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在北伐中负责率军进驻箕谷,担任疑兵,吸引曹魏主力曹真。这一任务远比守街亭更为重要。赵云的作用是牵制住曹魏的西部统帅曹真,这才使得诸葛亮能够率主力出祁山,打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意图。若赵云调离去守街亭,那才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至于魏延,他在北伐时的职务是前部督兼丞相司马,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是北伐军的重要主将之一。他需要跟随诸葛亮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作战,根本脱不开身。况且,魏延性格冒进,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在诸葛亮看来难免欠缺稳重。虽然魏延骁勇善战,但诸葛亮显然不会让他单独去承担这种守备任务。
再说姜维。当时他刚刚归降蜀汉,还没有经过充分考察,诸葛亮自然不会贸然将重任交给一个刚降的新人。相比之下,马谡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毕竟担任过郡守、参军,名声和理论水平都不差。诸葛亮安排他守街亭,从纸面上看,并无不妥。
然而,马谡战败的原因却非常致命。蜀汉的记载说他“违亮节度”,即不听从诸葛亮的部署。他选择放弃依城而守,而是跑到山上扎营,并且远离水源。站在曹魏的角度看,则是“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事实上,街亭又叫“街泉亭”,城中有泉水,守城即能保证补给。诸葛亮的原本安排显然是让马谡依城拒守,以水源和城防为依托。可惜马谡却自作聪明,搬兵上山,结果被张郃断了水路,军心溃散,最终兵败如山倒。
马谡熟读兵法,自信满满,认为占据山地高处能以逸待劳,进行防守反击。然而纸上谈兵与实战相差甚远,他的设想最终未能实现。更关键的是,马谡兵力少于张郃,人数处于劣势,他的策略更显冒险。失败之后,诸葛亮只能选择收兵,以免损失继续扩大。
综上,街亭失守固然与马谡的轻率有关,但也反映出诸葛亮对局势的误判。街亭本身只是侧翼防守任务,诸葛亮本以为马谡加上王平足以应付,却没想到马谡关键时刻违令,才酿成惨败。这一战不仅让北伐无功而返,也让诸葛亮痛失一员心腹,从此对用人愈发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