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动荡,能够跨州连郡、割据一方的势力数不胜数。然而,最终能够真正建立稳定政权并留下深远影响的,却只有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人。这足以说明,他们每一位都堪称雄才伟略的一代枭雄。然而在这三人之中,最容易被后世误解的却是刘备。在《三国演义》的文艺塑造下,他常常被描绘成假仁假义、屡战屡败、懦弱无能的形象,成为了“仁义”的反讽代名词。但若回到真实的历史,刘备不仅是一位善于谋划的枭雄,同时也是胸怀远大志向的君主,他的野心与抱负甚至在早年颠沛流离之时便已显露端倪。只不过,这份野心深藏不露,只有少数人能察觉,而其中最关键的线索,正巧隐藏在他几个儿子的名字之中。
刘备一生共有三个亲生儿子和一位义子。年纪最大的便是义子刘封,其次是亲生长子刘禅。二人皆是在刘备客居荆州时收养或出生的。待到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又迎娶益州大将吴懿之妹,并陆续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刘永与刘理。若将四人姓名连缀在一起,便能窥见刘备内心深处的野望。
先说刘封,他本名寇封,是荆州刘表手下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当时刘备投奔荆州,尚无子嗣,便有意收一位义子以承继香火。在一次庆功宴上,刘备见寇封性格沉稳,且对待军中事务颇有见地:当他看到一名伙头军失手将肉掉在地上,寇封毫不嫌弃,直接拾起食用,理由是战士们出生入死,军粮来之不易,不应因小失误而苛责。刘备见其心性深厚,当即询问来历,最终将其收为义子,赐姓“刘”。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继子,后来却因受孟达挑唆,在关羽被困时袖手旁观,间接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其后更失守上庸,狼狈逃回成都,终为刘备下令赐死,令人唏嘘。
相比之下,刘禅则更为人所熟知,他便是后世口中的“阿斗”。相传其母怀孕时曾梦吞北斗,因此取小名“阿斗”。身为刘备嫡长子,他继承了蜀汉大统,却缺乏雄心壮志。在其统治时期,蜀汉最终灭亡,他却在魏国“安乐”度日,以一句“乐不思蜀”流传千古。有人讥笑他无能懦弱,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生存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自保之道,至今仍众说纷纭。
刘永与刘理则是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所生。当时的刘备已具备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实力,正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言“跨有荆益,保其阻险”的最佳时机。此时刘备的野心空前高涨,甚至在子嗣命名上都显露出端倪。若将四子姓名相连,便是“封禅永理”。“封禅”乃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大典,象征王朝正统与天命归属;“永理”则寓意长久治理天下,基业不衰。这样的组合,几乎昭示了刘备的称帝之心。
实际上,早在刘备身处荆州、尚未建立基业之时,他便已隐隐显露“封禅”的意图。而当他立足益州、形成割据之势后,他更渴望“永理”天下。换言之,从刘封与刘禅到刘永与刘理,刘备的命名并非偶然,而是将自己的帝王野心巧妙隐藏其中。只是当时世人多被他“仁义”外壳所蒙蔽,鲜有人能察觉其真实意图。唯有诸葛亮这位智绝的谋士,早已洞悉一切,但他并未点破,或许也明白大汉气数已尽,刘备若能建立新的“汉室”,方是天下归一之正道。
综上所述,刘备绝非后世戏说中那个迂腐仁厚、毫无野心的汉朝遗臣。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善于伪装的枭雄,外表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内心却怀揣着称帝统一的抱负。若非从他几位子嗣的命名中泄露玄机,恐怕世人很难真正读懂这位仁义枭雄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