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情节中,曹操击败吕布之后,带着刘备一同回到许昌。献帝命宗正卿取来宗族世谱,让人逐条比对、核对世系。世谱上清清楚楚写着,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经过排谱、分代辨识,献帝由此发现刘备竟然属于自己的叔父辈,于是便把他请入偏殿,亲自叙问礼数,商定叔侄之间的称谓。自此,人们便以“刘皇叔”来称呼刘备,称他为皇上的叔父。这样的称呼在当时的礼仪与政治语境下,显得既亲又庄,似乎也给刘备平添了一层光环与威仪。然而,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的视角中并非无懈可击。
依照《三国志》的记载,刘胜的儿子刘贞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曾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来因为祭祀酎金之事色泽、质量等未能达到要求,被削去爵位,于是这个支系就长期居住在涿县。也就是说,在刘胜这一代,刘家的某些支脉确实经历过爵位的削除,导致并非所有后代都保有封赠的名分。这一点与演义中“刘贞之后”还在延续、并且后续若干世代仍有爵位的说法相去甚远,存在明显的出入。
由此可见,在刘胜之子刘贞这一辈的记载中,刘备的祖上已经因为爵位之故而处于非贵族的状态,演义里后来提及的刘昂、刘禄、刘恋等人若要继续拥有爵位,按史实看都站不住脚。换言之,小说中的“刘贞后代仍有爵位”并非史料所支持的真相。虽然正史承认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血脉,但并没有明确标注到底是第几代传承,只提到他的祖父为刘雄,父亲为刘弘,关于献帝查宗谱的具体记载在史书中也并未留下。以演义中的说法,刘备若是景帝的十八代孙,显然在世系辈分上与献帝的十三代孙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差距,因此很难将刘备定位为“皇叔”的身份。换言之,小说里“刘备是皇叔”的设定,更多是作者戏剧化的虚构,难以经受严密的历史考证。
不过,即便如此,刘备确属汉室宗亲这一点在历史与学术讨论中并不遭到广泛否定。自汉代建立以来,到东汉末年,刘氏家族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群体,散居各地、在政坛上活跃的人士不在少数。涿县及其周边的刘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早已形成一支“世仕州郡”的传统,祖辈中如刘雄在东郡范县任县令等事迹,显示出刘氏一族在地方治理与官职任用方面具有相当的积累与影响力。汉代非常重视出身门第,若一个家族长期出仕,便会被社会普遍认可为“汉室宗亲”的一脉,即便其后代的实际地位有所波动,也难以彻底否认这一血缘与家族背景。
另一方面,从汉朝立国到东汉末年,经过约四百年的延续,汉室宗亲已经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在东汉末年活跃于政坛的刘氏宗亲并不少见,如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以及曹操部下的刘晔等。甚至就连刘备身边的随从里,也有出身汉室的刘琰长期相随。由此可见,“汉室宗亲”这一名号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与人际网络中,并不具备像演义里那样强烈的号召力与唯一性。刘备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成就一番事业,更多是凭借个人才干、机遇与长期的努力,而非单凭所谓的宗亲身份。若真要追问,曹操在与刘备对阵时,虽会对这位对手进行贬损、咒骂,比如以“卖履舍兒”之语来抨击其出身或资格,但他并不会过多地去追究刘备是否真正属汉室宗亲,因为在史实与现实的复杂性面前,这样的身份认定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也不足以成为评判对手的唯一标准。
总的来说,演义中的“刘备是汉室皇亲”的设定,更多是文学加工的产物,具有戏剧张力与人物塑造的功能,而将其等同于历史事实,则并不可信。然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这一点,在史书中的确存在一定的证据基础,这也是他后期能够在乱世中得到部分人心与资源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